曾侯乙编钟的历史以背景?/

如题所述

在一九七八年,我国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惊世骇俗地出土了一套编钟,这套编钟因其庞大的规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名扬四海。编钟共由六十四件组成,包括十九件钮钟和四十五件角钟,它们被精心悬挂在三层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均为一位青铜佩剑的武士形象。这些钟的大小和重量各异,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其中最小的一件钟重约二点四公斤,高约二十点二厘米,而最大的一件则重约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约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总重量超过两千五百公斤,钟架全长约十一点八三米,高约二点七三米,展现了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场面。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座墓的下葬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已有两千四百一十余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视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在八十年代初,多家单位的合作研究揭示了曾侯乙编钟背后的精湛工艺。科技人员运用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描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铜、锡、铅最佳配比,以获得优美的音色;同时,他们还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了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编钟的独特钟形和复杂的钟腔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发出一钟双音,具备了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的音域宽广,涵盖五个半八度组,高音和低音分明,中间三个八度则十二个半音一应俱全,使得旋宫转调成为可能。更令人惊叹的是,钟体和附件上刻有近三千字的错金铭文,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侯乙与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对应关系,这一发现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错误说法。
为了使这套国宝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家们进行了复制工作。在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来自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专家学者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专家们通过比较原件和复制品的音色、音高,并聆听了原件的录音与复制品的演奏,认为复制品在音响效果上确实达到了与原件相媲美的水平,高音区清脆明亮,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对一般听众而言,难以区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