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超过48小时不算工伤

如题所述

因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只有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一、为什么工伤认定要限定48小时?

◆首先,立法上要进行一定的平衡,否则会造成劳动权利的过分扩张,也就是对抢救的时间进行限制。48小时是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从操作性的角度用48小时作为工伤认定的量化时间。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如果评上工伤,可获得家属抚恤金、报销医疗费、丧葬补助金以及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倍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评不上工伤,则只有不多的丧葬费和一次性大约一年基本工资数额的救济金。

◆另外,不管是48小时,还是96小时,或者48天,都会出现在临界值前后的状态,也肯定会无法覆盖所有人,并招致诟病。但是,作为立法,只能从衡平角度出发,界定一个可操作性的值,尽可能趋向合理,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因此48小时是在权衡了双方劳务利益之后,所作出的最大公约数。

2016年5月2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法规司给国务院法制办社会管理法制司《关于如何理解<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的复函》:

从立法本意看,《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的规定,考虑了此类突发疾病或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可能与工作劳累、工作紧张等因素有关,实质上是将工伤保险的范围由工作原因造成的事故伤害扩大到了其他情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这部分人的权益。

其实,围绕“48小时条款”,已产生了许多纠纷,甚至引发单位或职工家属的道德风险。从各地实践看,对视同工亡涉及的工伤认定,调查取证要求高,性质判定争议大,各地对条例的理解适用分歧也比较大。若不从严掌握,还将造成更多的执行偏差。

二、判定工伤的标准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有认定工伤和视同工伤2种标准。

首先认定工伤情况: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视同工伤情况: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根据具体情况,若是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可以认定为工伤,劳动者要申请工伤认定的,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向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提出工伤认定的关键不应该局限于“抢救48小时死亡”。

其中伤害是否为工作原因造成的是关键因素,而48小时认定的是针对自身疾病的情形,而不是工作直接造成的。

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都发生了变化,工作强度、劳累度较以前更大,这些都放大了职工发病出事的概率。再者,现代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人们越来越积极的救治态度,也不可避免地与“48小时时限”产生冲突。无论是为人道计,还是为劳动保护计,都有必要启动《工伤保险条例》相关条款的修订,从制度层面扫清障碍。

“48小时时限”,不该成为固化的条条框框。说到底,工伤认定是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的底线之一,也是彰显社会公平的一把标尺。多一些积极措施,多一些兜底保护,多一些制度温暖,有助于职工更安心工作,也会增进社会和谐。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注:职工有前款第1项、第2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3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