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中,与司马光观点不一致的是哪一句

如题所述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____”,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____”。

5、《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

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__,____”,根本算不上拒谏。

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__,__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8、《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

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__,____”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1、《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1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

1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答案: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5)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6)辟邪说,难壬人

(7)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8)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0)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1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扩展资料: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司马谏议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