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征方腊一战,在正史中是哪样的经过和结局?

如题所述

北宋末年的两支农民起义军,方腊的势力可是要盖过宋江的,巅峰时期的方腊,拥兵十数万,横扫浙东,占据杭州,还有,方腊之败亡,跟梁山好汉无关,而是为童贯率领的朝廷大军所败,方腊藏身之地被后来的“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韩世忠所发现,最后被虏押解京师斩首示众。

(影视剧中气势如虹的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水浒传》毕竟是古典演义小说,其中很多故事情节都脱离史实,就说这征方腊一事,历史上其实梁山好汉没有任何关联,方腊之败,败在以童贯、谭稹率领的朝廷大军。方腊为患东南多年,攻占睦、歙二州,陷衢州,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最后还占领浙东中心杭州,甚至连吴苏都响应起义,东南为之震动,方腊起义规模远大于宋江起义,在历史上,方腊起义被认为是宋末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其实,在北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一直都存在,北宋初期在四川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这次的起义声势浩大,在王小波牺牲后,继任为首领的李顺在淳化五年(994年)功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了四川大部,但随着宋军以重兵镇压,成都陷落,李顺遇害,起义军坚持至995年宣告失败。此后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北宋基本保持了太平盛世,地方起义偶有发生,一直到宣和年间,终于爆发了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方腊起义。

(方腊死守杭州)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方腊起义同样也是如此,北宋末年,昏庸的宋徽宗即位,这位皇帝好风雅,喜欢书法和稀有木石。徽宗给大奸臣朱勔委派了一个肥差,让让到苏州一带搜取花石,百姓为此怨声载道。方腊虽算不上是世家大族,但在睦州老家好歹也算是小康家庭,他家有一座漆园,但造作局的官员常来强取木材,方腊虽然心有怨恨却不敢发作,但随着朱勔在苏杭一带大行酷治,极尽搜刮贪婪成性,百姓怨声载道,方腊正是趁百姓不满之机组织起义,或许是北宋承平日久,地方军队望风而降,短时间内,方腊领导的起义军

便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东南为之震,方腊起义规模盖过了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这对于刚即位没多久的宋徽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考验。

(宋江征方腊,假的)

东南乃北宋财赋重地,朝廷对这里一贯非常重视,如今浙江出了方腊这么一位义军首领直接惊动到了徽宗皇帝,那么历史上朝廷是怎么剿灭方腊义军的呢?

这,当然是跟宋江的梁山义军无关,在北宋历史上,方腊义军的名气要远远大于宋江义军,这两股义军最大的区别就是方腊义军的格局更大,他们懂得攻城掠地扩大势力,而宋江带领的梁山义军其活动地点主要在山东梁山泊,论规模,方腊义军肯定比宋江义军大。而在正史上,宋江义军自然也不是像《水浒传》描述的那样接受朝廷招安,然后再奉命南下参与剿灭方腊义军。

一直最求清平盛世的宋徽宗,怎么能允许方腊义军盘踞在东南沿海,于是一道诏书,由大宦官童贯和谭稹率领的15万大军便南下东南,以宦官为主帅统领大军这并不意外,在北宋末年,宋徽宗对宦官可是相当信任的,童贯不仅南下打方腊,还曾经两度挂帅攻打梁山。在朝廷大军的大兵压境之下,这些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义军很快便望风而降、作鸟兽散。童贯、谭稹率领的朝廷大军一路进展顺利,宋军水陆并进,直逼方腊老巢。无奈之下,方腊只得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宋军乘胜追击,收复了所有被义军占领的城池,方腊和妻子只得带着几万人回到老家清溪躲入深山、化整为零,打起了游击战。

(征方腊的主帅之一,北宋大宦官童贯)

宣和三年(1121年)早已把清溪周边的山团团包围的宋军,迟迟没能找到方腊的藏身之处,这一年的四月,一个不起眼的裨将却立下了不朽之功,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与岳飞并肩作战的抗金名将韩世忠。

正是韩世忠,带着十几个亲兵深入清溪深山中,通过走访得知了方腊的藏身之处,并把方腊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涧中全部抓获,而藏身于此的七万义军则尽数被杀,至此,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以失败告终,方腊被擒后,同年八月在京师被枭首示众。

征方腊在北宋末年是大事,但与《水浒传》描述的肯定不一样,方腊也不是死于杭州城,征方腊自始至终也没有梁山义军的参与,北宋不会冒险采取“以寇制寇”的方式来解决方腊义军,在北宋,农民起义始终难以成为大气候是有很多原因的,这个向来以开明著称的王朝,昏君很少,明君倒挺多的,徽宗之前的哲宗、神宗风评都很不错,这也可以说明在北宋这个重文轻武的王朝,吏治相对其他王朝要好的多,但是,方腊起义影响之大,已经惊动到了徽宗皇帝,朝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依靠精锐的禁军剿灭义军,可以说方腊败局已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