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的冲突,大人该出手相助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家长都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中,但是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愤怒地介入,不理智地出手,绝非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可悲的是,社会上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因孩子之间的冲突酿成悲剧事件。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小时候孩子之间会争抢玩具,会发生推搡,大了之后会发生口角,会扭打在一起。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家长无法冷静下来。因为爱子心切,就会本能地冲上去以暴制暴。

孩子之间的冲突尽量孩子自己解决

然而,这样做根本不能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首先,武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更加激化。其次,家长会给孩子做错误的示范,误导孩子用武力解决冲突,这是极不明智的。

当然,还有一些家长比较注重自我反省。他们会教育孩子从自身找原因,即便对方错得很明显,他们也会要求孩子反省、认错。这看似是在教育孩子,却无形中让孩子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孩子会感到非常委屈,甚至会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即便以后受到了欺辱和霸凌,孩子可能也不会向家长求助了,而是默默忍受,隐忍退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很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那么,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该不该插手呢?

1.明确什么时候应该介入。一般来说,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不会引起什么伤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如果大人急着介入,反而会剥夺孩子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孩子之间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冲突发生以后,能够解决冲突,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才是孩子的本事。

所以,原则上来讲,有冲突、有矛盾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作为父母,可以充当旁观者,而不是仲裁者,可以给孩子提出建议,但最好把解决冲突的主导权交给孩子。如果孩子没能力解决冲突,父母再找准时机介入也不迟。

那么,应该什么时候介入呢?如果孩子之间的冲突升级到暴力,出现了如打、咬等明显会造成孩子受伤害的行为时,大人就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但是不要马上呵斥进攻的孩子,而要先安抚受伤的孩子。

孩子之间的冲突尽量孩子自己解决

2.公平制止,不要偏袒任何一方。所谓公平地制止,是指不拉偏架,不护犊子,而是要把孩子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问题本身,而不是冲突上。

生活中,有些家长会在介入后偏袒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则会替对方的孩子说话,还有些家长会纠结于“是谁先动手的”。这都不是公平的介入法则。家长应该认识到,一旦介入了孩子的冲突,就应该充当和平使者,而不是仲裁者。谁先动的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制止这场冲突,引导孩子解决冲突。

3.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介入孩子的冲突之后,家长应引导孩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豁达、友善的人际交往观念。家长首先要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人与人之间有冲突是正常的,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有冲突。既然冲突过去了,就不要计较谁对谁错了,大家还是好朋友。

4.孩子经常卷入冲突时,要警惕校园欺凌。孩子之间的大多数矛盾冲突,都是在与同学交往时发生的,但有些冲突可能超出了单纯的范畴,有校园欺凌的成分在里面。当孩子频繁告诉你与人发生冲突,或总是被人欺负时,你应该先确定:孩子是和一个人发生冲突,还是和多个人发生冲突;是偶然的,还是经常性的,冲突的方式是怎样的?

如果确定孩子只是和一个人发生冲突,那就可以排除校园欺凌。如果孩子被多个人欺负,那么家长应该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始末,搜集证据,并将问题反映给老师。家长切勿对孩子说:“咱惹不起躲得起。”因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退缩型人格,甚至变得自卑、焦虑、孤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