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的教学活动。二:目前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的不足目前对信息化课堂评价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启发性评价等。从理论上讲,现在成熟的评价理念为改变原有教学评价中不完善的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从实际看,深入到课堂中,信息化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还有待完善。(1)不注重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则起到督促和引导的作用,要呈现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但是在课堂操作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课堂的表面繁荣,将教师语言生动、教学方法新颖、学生举手次数多、课堂讨论热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等表现形式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对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分配,对学生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忽略了。教学虽然热闹,但是教学效率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2)教学效益意识较低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明确的三维目标,要培养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提问的能力、寻求答案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而在实际课堂中因为对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考察易于操作(考试、测验等),因此往往只关注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认为合格的课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掌握知识、教师教得好坏由学生考试成绩决定、老师讲的(知识)越多越好等。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有质有量即有效益。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堂课按既定的授课计划进行传授,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达到了教学目标,这堂课是否就是有效益呢?依据传统,这堂课是有效益的或者效益高的。可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技能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虽不过时但对学生未来就业或创业及其自身完善毫无用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没有必要的引导,这堂课就不能说是“有效益”的。当然未完成认知目标的课不能称得上一节好课,但信息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有教学效益的意识,时刻提醒自己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注意引导学生,创造出高的教学效益。(3)对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等评价的专门项目的缺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感情融洽,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或在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或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心理状态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产生重大影响。信息化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努力创造的和谐的氛围下才能顺利进行。而在一些评价标准中虽然提到对课堂氛围的评价,但是并没有更具体的内容来描述怎样才是和谐的课堂氛围。三:引入绩效的概念,评价信息化课堂。(1)绩效的定义与教育绩效绩效一词起源并发展与企业。综合ISPI的定义和汉语的解释,绩效是行为活动的可测量的成绩、成效和业绩。即重视结果,又重视整个行为过程。考虑到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借鉴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说法。教育技术界的专家对教育绩效的内涵进行界定。殷雅竹、李艺认为教育绩效就是在一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和教育过程安排等情况的综合反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绩效包含教育成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三部分。综合以上教育技术的观点和绩效的本位概念,笔者总结教育绩效是指教育效果、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的综合反映。(2)从备课阶段和教学过程来谈绩效的具体运用我们知道一堂完整的课不只包括课堂教学过程,我们一再提到投入,这正是课前的准备。课前的准备也会对课堂教学绩效产生影响,这也正是绩效评价的特点之一,即考虑问题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信息化课堂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备课阶段和课堂教学阶段。1.备课阶段的具体指标的确立依据在备课阶段,备课阶段要明白三个问题:备课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明白什么和怎样使学生明白。在这三个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课前投入精力的多少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益。教学设计是在课前教师必须的准备,只有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学习,教师才能在更好的在课堂上自如的创设情景,明确教学内容。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可能不太注重精确的规划教学时间,但是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加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时间上更加难以控制,如果教师对课堂上将会出现的情况准备不足时,就有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的准备更为重要,在信息化课堂上,教学资源是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上课前,教师根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对硬件设备和需要用到的软件的充分准备,包括对资源的筛选,编排,评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能使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对知识进行取舍和整合,满足教育与技能发展需求。2. 课堂教学过程阶段具体指标的确立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阶段,由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信息化课堂教学效率和信息化教学效益和关系绩效四个一级指标组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而且这四个一级指标也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与时间紧密相关,因此包括教学程序时间分配,教学环节安排这样的指标,学生的智力资源是否能有效利用,反馈是否及时也能充分体现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是学生获得有效课堂教学的结果,对信息化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笔者总结归类成三点,情境创设、教学目标定位、教学信息传递。这三点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效果的体现。教学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课堂中,经济效益体现在微观层次,主要是资源的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资源是在信息技术指导下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此处的软件资源不只是一些应用软件,而是除硬件资源的泛化的概念,包括课堂上教师应用的所有资源,如网站、课件、学习平台等。社会效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和高阶思维培养,这两项指标可以指导教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现教育的育人也就是社会效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时刻在交流,互动。好的氛围能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成果,组织和谐的学习共同体,能使学生实现顺畅交流,合作,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因此包括四项:教学态度、指导帮促行为、课堂氛围营造、组织学习共同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