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活更美好开头怎么

如题所述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

编者按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足以怡静、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只要我们经常阅读、坚持阅读,将其内化成一种习惯,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便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更加美好。
与《文化苦旅》同行
耳边的风声瑟瑟索索,窗外的落叶铺满一地,那殷红的颜色,醒目地告诉着我,时光洋洋洒洒的就过了,而我的《文化苦旅》才翻阅了三分之二。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但却遭遇了无法预料的损失。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文化苦旅》将中国文化的遗失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不禁为此倍感痛惜。
我,来自美丽的大凉山,家乡的民族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大凉山州彝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里有七擒孟获的故事,这里有彝海结盟的历史,这里有原生态的彝族民歌。大凉山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圣地,而我却有幸在这里成长,学习。
手捧一杯清茶,执一本好书,何尝不是一种享受。《文化苦旅》带给我一种淡淡的哀伤,在这本书中,我惋叹着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一个民族把握着灿烂文化的钥匙,却做出了令人遗憾万年的决定,这是何等的辛酸,何等的悲哀。
《沙原隐泉》是作者曾经踏过的足迹。面对眼前的沙山,似乎遮天蔽日,当作者别无选择时,坦然面对,慢慢爬,爬到终点。他让我明白:在生活中使自己疲劳的不是远处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当作者停下脚步时,眼前的一幕却让他感到欣喜,一抹清泉,清澈见底,横卧山底。那抹清泉名曰月牙泉。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书中的小镇带给我们的并不是过多繁华的过往,而是以平淡来问世,给人一种无论身处何地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合上书,走向窗前,回味着历史的记忆。我想,文化与旅行似乎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感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是从中领悟古人的精神。
让我们一起与《文化苦旅》结伴而行吧!让我们一起与大凉山的文化腾飞吧!
作者:四川省雷波中学高2016级12班 吉海罗英
指导教师:赫昭兵
恰同学少年
——读季羡林《清华园日记》
开始一些日记性质的记录,开始一些自己对自己说的话。 我想着要写日记,实则不然,正是读《清华园日记》带来的感性。现在的条件,比之以前的人,好出太多——只要一部手机在手,可以随时随地记随感随想。不像季羡林的民国时期,纸笔每日一记,夜间还有熄灯限制。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其实也是每个人倾情发泄真性情的地方。
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记录大学最后两年生活点滴,与同学清谈,学校的功课,教授们的课堂精彩或不精彩,自己所读的书目,书中的精华,和不想读却不得不读之书的索然,学校里发生的事,社会上发生的事,一一带进作者的日记里,思绪一二三。
国家飘荡,季羡林关注家国天下,闲笔间有家事国事天下事。学习生活枯燥也是压抑的,作者有失意时陷于苦闷和烦躁,然大多数时光,努力进取,每有所得、充实又有成就时愉快不已,对物对人对事,有着私密的感触。
到底穷人日子总担忧,作者时常面临缺钱,有时靠借以度一时之窘。即使会面临没有生活费的困窘,季羡林依然喜欢买书看书,为收获一本不可多得的书而激动。日记中所涉及书目之多,亦令人惊叹。
季羡林坚持早起晚睡,学习固定科目,涉猎广泛,大部分下午时间,是打球、体育活动,或去城里拜师访友,或去城郊看山看水。所谓劳逸结合。做人做事,一定要有好的体魄,特别是文人。一直觉得文字工作是阴性的,运动是阳性的,须得两两相合,不得太偏一方,倘若带来压倒性倾斜,身体垮了,什么都做不了。
母亲去世后,季羡林时常思念母亲,痛心自责,语短情长,让人潸然泪下。季羡林在《母与子》一篇文章里,仔细地描写回家服丧的经历,读来令人唏嘘哽咽难言。
过早与母亲分离,家庭成员复杂,与底层密切接触,加之本性善良敏感,季羡林大学期间的文章即有深厚底蕴,如写《红》中那卖绿豆小米的老实的中年人,《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家里的佣工王妈,《母与子》里的老妇人,皆有一团化不开的凄凉与慈悲。
可谓年少轻狂,一些思想、人前难以说出的话,迷茫、焦虑、家庭、工作、未来和成长,在每日不多的简短日记里,季羡林一一真实地记录下来,刷课、打球、投稿、骂人、丧亲、结友……
大师也年轻过,迷茫过,不安过,谁不青春年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曾记否?同学少年都不贱,情怀清朗梨花白。
作者:冯润青
在童趣诗情中 归去来兮
——读《老舍散文精选》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老舍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中的一段描写,寥寥几笔,济南的地势、冬天的气候以及济南人的心态跃然纸上。这些文字朴实无华,毫无扭捏作态之感,但却渗透着老舍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老舍先生自己说:“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不过就老舍而言,光有哲思和童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上勤奋。据舒乙介绍:“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作为一位大家,老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老舍先生的戏剧成就非常高,其笔下人物譬如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唐铁嘴、刘麻子等人早已成为经典。老舍的散文也很有特色,一是饱含强烈而纯挚的感情;二是在结构上,围绕中心,不蔓不枝,—气贯通;三是语言平易朴实,活泼生动。
老舍非常热爱生活,也喜欢养花,他坦承自己“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已经成了老舍的生活常态。
老舍的文字时而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时而意趣横生,妙笔生花。他用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人生体悟给读者们带来一次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作者:邓 勤
陪女读书欢乐多
很早就给女儿买了许多本睡前小故事,女儿三岁时,我便给她讲,没想到女儿自此喜欢上了故事书,天天缠着我们讲。
女儿很聪明,给她讲上四五遍,她就能大概记住故事中的人物和概况了。我为使女儿早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一有空便给她读书,因为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半个月来,女儿对书已经很熟悉了,我又给她买了四十本故事书,女儿全都翻了个遍。看书时间一长,女儿一看到封面就能说出书本的名字,有些故事还能讲出来,这极大增强了我给她读书的信心,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引导她。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想,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空闲时,我要看书或写作,就叫上女儿。女儿也高兴,与我一桌两椅地坐在一起看书,互相监督,互相鼓励。
陪女儿读书改变了我对她的教导方法。以往女儿做了错事,我就直接批评或是吼几句,而今,我不会那样了。女儿有好的东西爱占为己有,不愿分享。一次吃玉米,我让她给我们分享,她不愿意,我就给她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后又补充道:“孔融四岁就能让梨,你也快四岁了,是不是也该让玉米呢。”女儿听后,把手中的大玉米给了我们,自己拿了个小的。
几次试验我发现,小孩子向来是听话的,只要引导得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教训、打骂效果好多了。所以,每本书我都会给女儿讲故事所要表达的含义,以便在某种场合能用得上,这样也便于孩子的理解。
女儿的绘本中有本《石头汤》,也是教人要敢于分享,勇于分享。在给她讲此类故事时,我就会列举道理相同的一些故事,以便她都能贯穿起来。女儿接受得也快,尽管她不认识字,却也能明白这些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快乐的,陪女儿读书更是快乐的,我不仅让女儿学到了很多的故事,促进了父女间的融洽关系,还温习了不少遗忘的知识点,真是一举多得,幸哉,乐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