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热定义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间歇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发热模式,其特点为体温突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以下,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此症状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疾病。
1. 疟疾: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热周期约为48小时,因此隔日发热一次。三日疟的发热周期为72小时,因此隔两天发热一次。恶性疟则表现为每日发热。
2. 淋巴瘤:可表现为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多为高热,常伴有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
3. 急性肾盂肾炎:起病急骤,常有寒战或畏寒、高热,多为弛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
间歇热常反复高热,持续多日,机体消耗很大,应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降温处理通常是暂时性的,应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积极治疗,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发热源。
鉴别诊断包括:
1. 稽留热型:体温持续在39℃~40℃或更高,达数天或1周以上,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2.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持续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