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发名山誓建功于双城旅游热线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文化是旅游的魂,名山是丰都特色旅游之本。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我们丰都重点该怎么办呢?我认为,由名山由此形成的丰都特色文化旅游,是丰都参与打造巴蜀文化旅游长廊的根本,换言之是丰都最拿得出手的东西。我们切不可避长扬短、舍本求末,当下最紧要的依然是不能“谈鬼色变”,不能自我矮化,务必深刻认识到名山特色文化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于旅游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什么“理屈词穷”的地方。
  名山古称平都山,平都山前为滚滚长江,西望双桂山,北临五鱼山,临江独成一峰。《丰都县志》载,平都山“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西晋时,平都山寺观始有建筑,至隋又建隋殿。蜀郡太守张堪之孙张衡,于东汉末年在平都山建“天师治”。作为长江大三峡腹心、亮丽风景线的丰都,吸引了“三苏”、白居易、段文昌、李商隐、陆游、杜光庭、范成大等不计其数文化名人来此游历,留下大量诗文和传说,“诗画丰都”声名远播。北宋苏轼登游时,题诗“平都天下古名山”句,人们始将“平都山”称为“名山”。明万历九年,典史彭镃于平都山顶的天子殿前建“天下名山坊”,“名山”遂广为传扬。
  名山以“鬼城”名之于世,来历多多,但不管是专家亲口所述,还是“百度”一下,说法主要是四种:一是道教之说。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这里遂成为了道教的传教中心。后来,道教又杜撰出一个“罗丰山”,说它是北阴大帝治理的鬼都,这位北阴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级中心神,专管地狱。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丰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二是鬼帝之说。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上古时代的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在遇到一些大自然现象之时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认为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为主,两个部落。东周时,丰都曾为巴子别都,随着巴蜀两族的不断交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习俗相互渗透,于是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丰都还留有“幽都”遗迹。三是佛教“阎罗王”之说。“阎罗王”本是梵文的音译,愿为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此说法,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传说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一切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四是阴、王成仙之说。这是丰都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晋人葛洪在其《神仙传》中就有关阴、王成仙的说法。传说在汉朝时候,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双双先后来丰都修炼,于魏青龙初年,成仙而去。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二人被人讹传成了“阴王”,即阴间之王。上述种种,归结成一句话:名山特色文化不可自我矮化,要底气满满,因为人的历史造就了“鬼的传说”,鬼的传说反过来又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历史。名山特色文化是人类文化“活化石”之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并有效发掘利用。
  首先,在名山改造建设过程中,要全面挖掘、展示景区四大价值和现代适应性特征,进一步以文化为旅游铸魂,把景区品位提升至一个全新高度。
  主要应切实强化景区认识、教化、审美、娱乐四大价值的挖掘和展示。
  认识价值方面:“阴王在名山修炼成仙”,这是丰都成为“鬼都”最易解说的来源也是最易为旅游者所理解的说法,亦是丰都在中国古代道教史上有着较高地位的明证。以恰当方式展示演绎道教传入丰都以及发展演变过程,是体现景区认识功能的一个重要侧面。此外,传说中的“鬼族”、“鬼方”,史载的巴人、巴之流蓰、“巴子别都”,能凸显丰都在古民族史、方志史上的地位,名山是探视这些悠远历史的一方窗口,与“鬼都”来源既密切相关又各有“看点”,理应以适当方式予以展示。
  在教化价值方面:“鬼城”流传一两千年,名山属于古代建筑,毫无疑义,它宣扬的主体价值观肯定是古代的封建价值观,与我们今天倾情建设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肯定是格格不入的,对此,我们自然应保持清醒头脑。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以“礼义仁智信忠孝勇”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特别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来的“大浪淘沙”,仍在影响和作用于人们思想的,应多为底层民众认可并接受的传统美德,比如说尊老敬贤、上慈下孝,比如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离地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天老爷大镜子照起的”、“犯法的事不做,毒人的药不吃”、“害人终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等。就是比较典型的“鬼文化”部分,按照“只因人间多不平,便向阴曹寻公正”的说法,也是具有一定人民性的,只要解说恰到好处,就可发挥其积极作用。我们现在以“善美文化”来统领这些传统美德和积极因素,很好地抓住关键。一个人只要心存善念、心存怜悯,爱己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属于本质善良。要突出“尚善丰都”宣传。其一是正义之善。“惩恶”本就旨在“扬善”,此谓“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通过“惩治不善”的正义之举,使良善得以彰显、彰扬。这主要表现于十八层地狱相关场景及有关传说故事。其二是博爱之善。主要表现于催生娘娘为济助“难产”的天下姐妹,而甘愿放弃朝思暮想“重回人间”愿望的凄美、感人故事,以及有关楹联碑刻。催生娘娘舍己济人的博爱情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极强的教化效应。其三是至情之善。主要表现于天子娘娘为追求真爱舍身一搏的情爱故事,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至情之爱,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其四是慈孝之善。主要表现于目连救母的悲壮传说和众多劝人尊老敬贤的楹联碑刻。“百善孝为先”,尊老敬贤无疑是行善积德的基础,也是名山“善文化”的亮色。其五是忠义之善。主要表现于关羽“义重如山”的诸多行迹和劝人“重义轻财、舍身取义”的故事传说。其六是协和之善。主要体现于“儒道释同居一山”的名山建筑布局,同时也承载于彰扬“和而不同”、“唯善呈和”理念的丰都民间文化。其七是济世之善。主要表现于刘伯承血战丰都、贺龙于丰都除暴安良等党史故事,给名山“善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其八是唯美之善。主要表现于名山传说、诗词歌赋等艺术之美,尤其表现于李白、苏氏三父子赴丰都游历的题刻手迹,其艺术之美于耳濡目染中“润物细无声”。
  在审美价值方面:名山传说作为人类奇特想象的产物,其“异质”之美自不必言,以读物、绘画、碑刻、雕塑、建筑、舞台艺术等展示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肯定具有吸引力。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三个方面:一是催生娘娘、天子娘娘感人肺腑的故事,若能以歌舞剧等形式予以表现,将兼具人物心灵之美与艺术形式之美,定然为名山增分不少。这宜以“正剧”表现,追求“把美好的东西毁掉给人们看”的悲剧效果,不应追求低级趣味和嬉戏娱乐。同样值得演绎的还有“二仙弈棋”,应反映古代道教在名山发展演变之内核,不宜流于浅显层面。当然,也要考虑其观赏性,也就是寓教于乐。二是以反映名山为主的“印象丰都”之类的大型歌舞,丰都“久有凌云志”,有识之士已谋划多样,周边武隆、石柱捷足先登、后来居上,我们应变压力为动力,抓紧组织实施。这也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竞争力。三是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这也是展示名山审美价值的重要一翼。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参与,并注意浪漫奇特风格的展示,从而给旅游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在娱乐价值方面:主要是结合“古城、古民居”开发建设,设计一些旅游者渴望参与、互动的旅游项目。在此,要注意把古代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恐怖与嬉戏、看戏者与演戏者等融为一体,亦即“穿越”,即追求“轻喜剧”、“轻悲剧”之“哭笑不德”的效果,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让游人载兴而来、满载而归乃至乐不思蜀、回头再来。
  其次,在名山改造及古镇、古民居建设中,要着力发掘展示巴子别都文化与道教文化,在与名山特色文化紧密相关而又别有价值的景点场景设置上下功夫。
  新建"巴子别都"微缩景观,使丰都成为巴国志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巴国历史扑朔迷离,残缺不全,疑点甚多,值得广泛深入研究的方面和环节不少。丰都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一是丰都具有丰富的巴文化遗存。第一,丰都是巴子别都,其丰都的“都”字虽由“平都山”而来,但与“巴子别都”无不关联。第二,汇南古墓群发掘出土了罕见的巴式剑。第三,县境内长江河段有礁洲名“巴折梁”,据我县文化馆原副研究馆员高应平同志考证,当为其时巴、楚争战,巴人在此设防布阵,战败损兵折将留下此名。第四,县内不少称谓说法上,往往在前饰以"巴"字,如巴篓、巴蕉、巴豆等等。
  二是丰都乃巴人十分重要的别都。巴国时代,社会生产尚未脱离游牧时代,需要不断寻找牧场,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加之当时秦、楚正开展经年不息的拉锯战,当楚胜秦败或楚败秦胜,客观情势都逼着位于前沿的巴人时时迁移,从而形成了多个别都。丰都因处于秦、楚争雄的前沿,加之当时丰都一带水草丰茂,是巴人畜牧的中心地带,而成为巴人重要的临时都城,其地位及称谓影响流传至今。
  三是丰都成为“巴子别都”与丰都成为“鬼城”大有关联。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其时巴国“俗好巫鬼禁忌”,存在着以人牲礼神、猎人头礼神和以人牲祝白虎等异常落后的原始风俗,为此而被当时生产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原民族称为鬼国、鬼族、巴鬼、鬼巫,那么它重要的“别都”和放牧地,被中原先进民族称为“鬼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展示“巴子别都”这一份不可多得的遗产呢?我认为,应在适当地方新建“巴子别都”微型景观,展示以下场景、物品:一是别都城门;二是别都市井风貌;三是巴楚大战巴折梁;四是巴人游牧渔猎风情;五是巴人祭鬼祈福;六是巴人辗转流徒;七是巴式剑;八是巴蕉迎风;九是“我给月亮背巴篓”;十是巴子离丰。这些图景,表层意义在于从一侧面介绍“鬼城”来历,其实质在于展示巴国历史片段,提升丰都在巴志研究方面的地位,提升名山文化品位,使丰都旅游魅力永存,生命长青。
  借助对名山二仙楼的再造,强化对土生土长中国道教文化的展示,使丰都成为道教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发掘研究。在这方面,丰都依然大有可为。
  一是丰都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第一,丰都是道教组织“二十四治”之一,设立过“平都治”,是当时巴氏信徒的组织中心。第二,三大道教系统之一的“金丹道”起步最早,丰都是其修炼地和中心地,其代表人物殷长生、王方平都是在丰都修炼成仙的。另一代表人物魏伯阳虽未来丰都修炼,但也有来此云游的记载。第三,丰都是全国道教的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第四,建国前丰都城乡道观很多,城内有道观三十多所,全县约有七十多所。第五,名山“二仙楼”乃著名的道教遗存。
  二是道教与“鬼城”之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言以蔽之,“阴、王在平都山上”这一说法,是丰都成为举世闻名的“鬼城”之说的直接起源。“二仙楼”是“鬼城”的根,是名山的命根子,是丰都在道教文化中重要地位的标志和象征。
  那么,如何发掘利用好道教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我认为,在重建“二仙楼”时,除了沿袭设置的“二仙博弈”这一景观外,还应设置以下场景:一是天师张陵设立“丰都治”;二是洞天福地风情;三是丰都过去城区道观模型;四是金丹道代表人物殷长生、王方平在丰都修炼成仙;五是道教代表人物魏伯阳来丰云游。这些场景,表层含义是介绍“鬼城”来历,但它反映的是古代道教兴衰史,传播的是古代文化和人类的精神智慧,有助于提升名山的科研价值,增强名山吸引力、招徕力和生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