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4

如题所述

80. 原型操作是指根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将主体在头脑中构建的活动程序计划,通过外显的操作方式进行实施的过程。
81. 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在头脑内部的转化,具体表现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为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
82.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关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83.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86.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89.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0.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 问题解决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92.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4. 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 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96. 头脑风暴训练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8.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00.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