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噪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1. (1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小题1:(2分)(1)行走 (2)回答

小题2:(3分)鹦鹉听到后,也跟着聚集起来向老虎大叫。

小题3:(2分)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

小题4:(3分)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

小题1: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积累。

小题2:

试题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此处注意“闻”“集”“噪”等词的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这里理解鹊“集而噪之”的原因命题点。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2. 《虎与刺猬》的文言文的解释

虎与刺猬(1)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2),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3),乃侧身语云:“旦来遭(4)见贤尊(5),愿郎君且避道!” 【难点注解】 (1)本篇选自隋代侯白撰写的笑话集《启颜录》. (2)脔:切成小块的肉,这里指肉丸子. (3)橡斗:带壳的橡实. (4)遭:偶然碰见. (5)贤尊:尊称对方之父. 【短章新解】 一只觅食的老虎,发现了原野中一只仰卧的刺猬,以为是个肉丸,就想叼走它,谁知刺猬却刺卷在它的鼻子上.老虎一刻不停地跑回山中,又累又乏,不知不觉睡着了.这时,刺猬趁机跑掉了.老虎醒来发现并没有受伤,非常高兴.它走到一株橡树下,看见一个带壳的橡子,于是低头对橡子说:“早上我遇见你父亲了,还希望你给我让一下道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老虎见了橡子还以为是刺猬的儿子,害怕至极,无知而又愚蠢的老虎可笑至极.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只从现象看问题,往往闹笑话,也说明,人们在受到挫折或灾祸之后,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枉自惊怕.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 “大鱼吃小鱼”,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别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研究人员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半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地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有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被玻璃顶了回来.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使得它鼻青脸肿,疼痛难忍,于是它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们悠闲地游到大鱼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其实,很多人心灵中也有无形的“玻璃”,也像被刺猬刺了鼻子的老虎见了橡子害怕一样,他们不敢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念,或者在挫折面前也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就要不断地打碎心中的这块“玻璃”,辨清是“橡子”还是“刺猬”,超越无形的障碍!这是这篇寓言故事给我们的深层次启示.。

3. 说虎文言文阅读题说虎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

说 虎 老虎的力量同人相比,所差不止一倍。

虎爪牙锋利,而人没有那样的尖爪利牙,老虎的力量又比人大几倍,所以人被虎吃掉,没有什么奇怪的。然而虎吃人不常见,而虎皮人常常铺它用它,为什么呢?虎用力气,人用智慧;虎用自己的爪牙,而人借助外物。

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爪牙的功用是一,而物的功用是百;用一来对抗百,即使勇猛必不获胜。 所以人被虎吃掉,是有智慧和外物而不用。

所以天下用力而不用智慧的人,与只仗自己一个人而不发挥大家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它被人所获,被人所杀而用其皮来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1。

与人相比 止 2.坐卧 3.被 4.不常见二、l。所以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而智慧的功用非常之多。

2.所以世上用力而不用智,与只用一己之力而不能发挥他人作用的人,都是虎的同类。 3.它被人捕获,被人所杀而“寝处其皮”,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三、人是万物之灵,有大脑要学会用智,有双手要学会使物,这样才能“虎之皮人常寝处。”

4. 阅读寓言故事《鹦鹉灭火》,完成下面各题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

参考译文: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爱护)它。

鹦鹉想,在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不是我长久居留的地方,于是便飞走了。禽兽们都舍不得它离开。

过了好几个月,山中突然发生火灾。 鹦鹉远远地看到了,心里非常着急,便钻进水中,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

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有一番好意,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一点点的水滴不能够把火浇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山林毁于大火啊!”天神听了赞扬鹦鹉的大义,随即把山上的大火灭了。 1。

① 离开 ② 远远地 ③ 于是,就 ④ 这(座)(4分) 2。B (2分) 3。

虽 / 知 / 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 (2分)4。(1)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爱护)它。

(2分)(2)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或“也不如”“也比不上”)船行得快呀。 (2分)5。

鹦鹉飞到山上,受到善待。山林失火,它心怀感激,勇敢沾羽灭火。

告诉我们:“义”就是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义”就是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2分,答到要点即可)【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所选词语均是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语,同时,这些词语都在课内出现过,解答时结合语境分析理解即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然非吾久居之地”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项中,“之”动词,到;C项中,“之”是代词;D项中,“之”是语气助词。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虽 / 知 / 区 区 水 滴 不 能 救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感,解答时,重在多读,达到熟练地程度。

“虽”是关联词,“知”是谓语,后面的内容是知道的对象,可以停顿。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试题分析:句子的翻译要做到直译为主,意义为辅,语句要通顺。 第一句要抓住关键词“集”“皆”“相爱”等词语,第二句要抓住关键词“虽”“奔”“疾”“以”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再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主要抓住鹦鹉对天神的回答“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来回答,注意语言表述的条理性,叙述的简洁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