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该不该治治?

如题所述

“厌童”不是“病”。我们不能动不动把一些社会问题、偶发因素上升为社会“有病”的层面。回想一下,我们这些大人是不是也是从孩子阶段过来的,三岁顽童,天性好动,叽叽喳喳,闹个不停,免不了让周边的人心烦。这时候,如果家长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势必会让孩童们蹬鼻子上脸,无法无天。最终导致矛盾升级,引发冲突。所以孩子从小要管,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的。特是公共场所,要顾忌到他人的感受,换位思考一下他人是如何看待“熊孩子”的问题。互相理解包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约束孩童行为,适度进行管控是必要的。“厌童”不应该上纲上线。社会多元化最根本的就是彼此包容和理解。我们无法抹杀孩子的天性,也不能彻底扼杀孩子好动的行为。所以在公共场所更重要的是将“规矩”意识灌输给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种规矩意识。但是我们也要叮嘱哪些“厌童”的人,注意把握自身的分寸感。不能因为讨厌、厌烦孩子的行为,就一纸禁令,禁止儿童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孩子毕竟不是大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甚至有时候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更不要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家长自然要起到监护人的作用,适度提醒孩子要注意文明举止,不要大声喧哗、吵闹。但是作为公共场所的其他人也应该理解孩子们,不能上纲上线,甚至因为“厌童”而上升到网络舆情的地步,不应该,也不至于。煽动“厌童”的新闻和舆论,本身就是一种病态,治疗的最好偏方就是“包容和理解”。不要给“厌童”贴标签。其实这个“厌童”词儿就充满偏见和歧视。孩子就是孩子,什么“厌童”就是在贴标签,就是在带节奏,就是在搞舆情霸凌。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不应该对孩子歧视,更不应该煽动社会对立情绪。多元化的社会,包容和理解应该作为社会的基石,多换位思考一下,你也会有小孩,孩子也会一天天长大。我们要多从孩子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不能总是以大人的视角,站在大人的角度,用教师爷的口气,教育孩子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是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做的,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们的行为,让他们向好的学,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