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坚守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

如题所述

陈兆海坚守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

陈兆海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01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域情况非常复杂,在没有测深仪的情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砣”(采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2~3节流速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

为抓住这1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

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颁奖现场版:

大连湾海底隧道,长5.1公里,由18节巨型预制沉管拼接而成。隧道单节沉管长180米,重量约6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然而,两节沉管对接时的误差却不能超过10厘米,这对于工程测量要求极高。

工程建设测量先行,在变幻莫测的海底世界,这一点更为重要。面对这些浩大工程,一个测量点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省委测量员陈兆海时刻要求自己,每次读取的数据要做到比仪器更加精准。对待测量数据一丝不苟,近乎执拗,让陈兆海成为业界公认的技术大拿。

然而,在建设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时,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由于施工海域海况极为复杂,先进的测量设备频频出现误差,整个工程都被迫停滞。陈兆海冥思苦想,最终想起老师傅曾教过他的一个传统手工测量法——打水砣。在平稳水域,打水砣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而在水流通缉情况复杂又深达30多米的施工海域,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为了获取精确数据,又防止水砣被海水冲走,陈兆海特意打造了一支四十多斤重的水砣。一边抛入水中,一边跟着小跑,以使测量线始终保持角度垂直,在跑动中抓取只有两三秒的读数时机。为了练就这门功夫,陈兆海就吃住在海上,举着四十多斤重的铁疙瘩反复练。

两万多平米的码头,八个月的漫长施工期,陈兆海每天坚持抛体水砣数百次,胳膊累得发麻,依旧咬牙坚持。最终将上万个点位的测量精度都成功锁定在厘米级,呵护着又一个宏伟工程在蔚蓝海域徐徐铺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