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有哪些写作手法

如题所述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17
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1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
  看题目或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死海不死》死海浮力大,咸度高。
  3、说明方法、说明作用及说明顺序:
  (1)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列图表、下定义。其作用是:
  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中国石拱桥》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向沙漠进军》湿沙层,《统筹方法》)
  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2004年“走进森林”11小题“文章第5段划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具体而准确的说明了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晰。(《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较:通过比较,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大自然的语言》物侯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纬度——北京、南京比较差20天)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主次、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总体到局部)。
  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与空间顺序中的“由整体到局部”要分清。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4、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5、“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6、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7、语言准确性:
  考点: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技巧:
  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中国石拱桥》“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
  (2004年“走进森林”12小题“第7段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8、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1:2003年“死海之变”第10题“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教给学生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2:2004年“走进森林”13小题“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9、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例:如何处理太空垃圾
  2004年,14题:防治土地沙化势在必行。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