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题所述

什么是审美
  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启发人的智慧,培养气质、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美化人生。
  审美是审美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头脑中的一种能动的特殊反映方式,并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地评价和判断。例如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胸臆间自有万马千军在奔腾、疾进,不由得会激起我们对自己所熟悉的英雄人物历史功业的向往和崇敬。观一处盛景,听一曲音乐,赏一副国画,人们会情不自禁称奇叫好,发出“真美啊”的赞叹,这是欣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观赏对象的美的一种主动的肯定性判断。
  人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美,更离不开审美。如果说一个人缺乏对美的感知,那么,即使是在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之作面前,或自然界让人目眩神迷的日落景象面前,或者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惊世之美面前,他们也只会无动于衷,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他可能是飒爽雄健的,但这种飒爽雄健缺乏另人心折的内涵和深度来加以衬托,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不全的。霍林姆斯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心念端正,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低劣、庸俗、消极的审美情趣,只能降低乃至败坏人的道德情操。”我们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奉献美的产品,才能同一切丑恶现象做斗争。抵制各种低劣消极、庸俗的风气对社会的污染。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材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误区
  (一)把低俗当高雅
  我校部分学生对艺术的了解还处于较低水平。就拿音乐来说,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乐理都不懂,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单纯和盲目的。他们认为音乐只是用来消遣和娱乐,或者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美的音乐。因此,学生们对一些结构简单、节奏强烈的乐曲比较感兴趣。有的学生追求时髦,追逐”歌星”的演唱,或者对一些内容空洞、格调较低的歌曲和爵士乐、摇滚乐,常常是津津有味地又听又唱,而对比较高雅的民族音乐和交响乐根本听不进去。像现在流行的网络歌曲《猪之歌》,被疯狂传唱。在湖南台举办的“超级女声”节目中,也有女歌手唱,刘青老师在点评中就明确指出这是一首“很烂”的歌曲,希望选手们以后不要再唱了。
  (二)学校审美教育弱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开始,许多学校把艺术类科目排除在主要功课之外,当作可有可无的“豆芽科”。由于不计入升学成绩,专业教师得不到重视,年轻的美育教师纷纷改行,去从事费时少、效益高的工作,艺术教育面临空白,愈到高年级愈明显。到大学阶段,非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少之又少,训练大多还是为了庆典和节日。学校不重视美育,学生缺乏美育教育,则不辨美丑。奇装异服、流行时尚,大多缺少文化内涵,青少年却趋之若骛;流行歌曲,浮躁轻薄,“追星族”却津津乐道,如痴如醉。这足以证明我国青少年是多么缺乏艺术养分,以致丑美不分、好恶难辨,影响到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三)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有一次,同一个学生聊天,说起古人,我说你对朱熹的理学有什么看法,他说哪个朱熹,没听过,只知道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中他老妈叫朱茜,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多么缺乏人文素质。例如欣赏植物的花朵,虽然不必充分了解植物的属性及其生理的、物理的、化学的属性,但对于花朵的色、形、味等必须有起码的了解。欣赏艺术作品,除要懂得一般的艺术技巧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的乐理、戏曲的程式、电影的蒙太奇
①等。此外还要了解作者作品写作及发表时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把握住作品的内在规律,学会作品中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