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什么意思呢?

如题所述

我们中原地区对“七不出八不归”的完整说法叫“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意思取谐音,“七”的谐音是“妻”,“八”则取“扒”的意思。古代妻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妻子出门不吉利,所以“妻不出门”。“扒”有扒渣子命的意思,是说这人命太苦,奔波劳累,扒捞再多也是贫穷,所以有“扒不回家”之说。因为“七”和“妻”谐音,“八”和“扒”同音,长期以来我们这里都是“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七、八两日不外出,也不走亲戚串朋友,至今如此。

七不出八不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另一种体现,以及规范。

七不出,所谓的七,即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生活必需品。意思就是说,你没有把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准备妥当,就不能出门。

而八不入,所谓的八,即是礼、义、廉、耻、忠、孝、悌、信这八种做人的基本原则。意思就是说,你出门在外,要是没有丢失了这八种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要回家。

所以呢,其大致意思就是说,你没有把家里的大小事情交代好之前,不能出门。出门了,要是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要回家。

所谓“七不出”的来历是这样的:旧时关于正月的几天,都被人们与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即:一日鸡,二日犬,三曰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

所以,初七日又叫“人日”。按道家的解释来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以人为尊,以人为本。因此,“人日”的主要节俗活动也多体现了重视人的意念,就有了初七日忌出行、忌求官、忌上任、忌探病、忌搬家、忌开张等习俗。

而所谓的“八不归”是这样的:旧时的正月初八称为“谷日”。谷日的风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于是,先农们在“谷日”之中就一门心思地在外劳作、耕耘,而形成了忌上门、忌回家等一些习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2

俗话说“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适用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