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所以为战国,是因为不同的诸侯国争地盘、争人才、争利益,这也使得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了富强,无所不用其极,不论手段,只论结果。
而这样的风范也导致了另一个“战国”的产生,那就是学派战国!这时候各家学派百家争鸣,大放异彩,他们谈天论地,争论不休,每一次一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战国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如法家李悝、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庞涓,都影响着战国的进程。在战国的大争之世,每一个流派都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派组织就是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起到的作用非同寻常,从这里走出来的人才多不胜数。
那么"稷下"到底是什么意思?稷下,实际上是一个地名,乃是齐国首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一个不闻名的小地方。但是直到田齐政权在此地设立"稷下学宫"后而闻名当世,一举成为学术的中心。
而稷下学宫实际上,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实际上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而官学为黄老之学。在先秦这个道家大发展的时期,形成了战国百家争鸣,黄老独盛的局面,黄老学说,可说是显学中的显学。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田齐就推崇黄老、设稷下学宫也本着扶植黄老的目的,所以也就形成了再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强、著作最丰、影响最大的当属稷下黄老道家。
稷下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是文子、列子、范蠡、彭蒙、慎到、田骈、捷子、环渊、宋钘、尹文等等,其代表作除了已经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等等之外,还有留存至今的《慎子》、《尹文子》、以及与黄老道家关系密切的鸿篇巨制——《管子》。
实际上,齐国统治者也基本上按照黄老道家思想治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史称东帝。
这个时期,可以说稷下学宫取得了辉煌业绩,在田齐政权的重视和厚爱下,"稷下学宫"成为齐国的金字招牌,得到政策上的优待和支持。稷下先生、学士不仅可以"不治而议论",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且据其意愿可向田齐政权申报功名,若获认可,还能受封"上大夫",享相应的爵位和俸禄。
"稷下学宫"最兴盛时,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阴阳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邹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宋钘、淳于髡等等都曾在这里讲学,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到战国晚期,齐愍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稷下学宫衰落,稷下黄老学派的传人也逐渐散去。时逢不久后任秦相的吕不韦大力召集门客,他们便纷纷投奔吕不韦,成为吕不韦的谋士和助手,并在编撰《吕氏春秋》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稷下学宫并没有消亡,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继续发挥着属于他们的热度。可惜秦始皇执政后,废除了吕不韦的大多数措施,重新启用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将其意志推行到了全国,不久又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使得包括黄老道家在内的百家思想遭到了沉重打击。
纵观历史,"稷下学宫"大约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其因田齐而起,后盛,又因齐愍王而衰,随着齐被秦灭掉后,"稷下学宫"也随着消失。直到焚书坑儒后,"稷下学宫"主导的"黄老之说"终于逐渐流散,仅仅少量在民间流传,再不复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