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何启示?

如题所述

遥想古希腊哲学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既是人类由半野蛮经验应用向文明规律总结的开化时代;也是人类极具开拓创新时代,亦如我国的先秦时期,生机勃勃、勇于人先,被后来的许多思想家誉为人类的幼儿时期,直到现在,我们还享受着它的成果;更是开化文明(如民主政治、城邦自治)种子遭受野蛮武力征伐的风雨飘渺之中,随时有被湮灭的危险,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改变了几乎全西方的哲学家,成为自中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主要源头之一,不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亚里士多德在知识系统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我们不禁要问,他何以有如此之大的贡献呢?除去自身天赋秉质,以及先天良好的家庭环境外,那么还具有什么呢?我试着从他与对他人生以及学业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老师柏拉图之间的联系,来回答这个问题。
史载,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从亚里士多德17岁入柏拉图学园到37岁柏拉图去世而离开,前后长达20年,而柏拉图去世是82岁,二者相差40多岁,用现在的话说,算上忘年交了,可见二者之间超越一般师徒关系;并且17岁到37岁,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正是人生最黄金时段,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确定和建立不朽事业之时。如此看来,亚里士多德一定是此地此时立下献身求知的宏愿,才会有这样孜孜不倦和坚忍毅力,同时也看出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心灵导师,并且真正坚持老师真传的人。启示之一:就是人在其人生塑造及其形成时期,必须要有一个人生导师,亦或者说有一个心灵图腾,正如杨昌济之于毛泽东,张伯苓之于周恩来,蔡锷之于朱德一样。
正如一个天才演员必须要有让其挥洒自如的舞台,才充分发掘其蕴藏的伟大潜质一样,柏拉图学园正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舞台,静之,在学园里可遍览截止当时的各个领域人类的精神财富;动之,可以向学院内请教解惑,也可就自己的不同见解与他人展开辩论;近之,可以直观观察当时希腊包括民主制度在内方方面面的情况,从而理论联系实践,检验真理的真伪;远之,可以随着院内的同仁们一起去结伴出游,考察和了解相关真相,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总之,柏拉图学园,为他学业的训练和学问的精进提供了一个稳定、丰富、相对高水平且自由的栖身之地,正如革命根据地为八路军提供喘息和发展壮大的创建地一般。启示二,无论伟大的个人或组织,定有一个为他提供充分养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立锥之地。
柏拉图学园不仅是优质求学之地,同时也是一个最佳传播收藏之地,亚里士多德自觉不自觉中充分利用了,以至于几世纪之后的阿拉伯人或欧洲人,还能从其废纸堆中找到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我相信亚里士多德一定不是同时代唯一博学和最有才华的学者,而柏拉图学园传播收藏情况之好,这才成就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即物质存在。启示之三:一个伟大的系统体系还必须有一个在时空下物质载主,即传播收藏转换之利器,也就你所创造的东西必须要有应有存在的长期性。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如此同时他这个成就也是建立在继承在其老师柏拉图已取得的成就之上,至于他批判老师的理论是有的,但我们必须注意这个事实:从哲学体系上看,不管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多么尖锐,两人在哲学基础和实质上是一致的,至少到最后是一致的。黑格尔说:“事实上柏拉图却是得到亚里士多德为他的继承者,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以柏拉图的意义理解哲学的,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更深刻、更完善的,——因之也就是同时把它推进了一步。”
乔纳逊·伯内斯从五个方面讲他们的一致性:第一,柏拉图深刻地思索过科学的统一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系统的思想家,他全心全意地接受柏拉图的科学统一理论的幻想,只是他不同意柏拉图关于这种统一所由取得和展示的方法。中国学者叶侨健甚至认为系统思想是“贯穿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一条红线”。第二,柏拉图是一个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变成了科学并且开创了形式逻辑这一学科,而柏拉图的辩证法训练为亚里士多德奠定了研究的基础。第三,柏拉图关心本体论问题,他的本体论包含在理念论之中,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论,但大量的哲学活动用来发展另一种本体论。第四,柏拉图认为科学知识是对原因的寻求或对事物的解释,科学和知识的观念与解释的观念紧密相连。亚里士多德承柏拉图的端绪而前进,也把知识与解释联系起来,他的科学研究所指向的目标首先是解释而不仅仅是观察和记录。第五,在知识论问题上,两人看法一样。柏拉图的对话中许多章节都是研究知识论问题的,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步了老师的后尘,这方面更多的东西是在柏拉图学园学到的。“不管在这五个方面的具体研究中他和柏拉图之间有多么深的罅隙,但在原则上他和柏拉图并无二致。”乔氏论述是否准确,我们不必深究,他的中心意思是我们在看到两人在具体问题上的诸多分歧的同时,也要看到差异背后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是以柏拉图的基本思想理解哲学的,并在批判柏拉图的基础上把柏拉图哲学提到一个新高度。亚里士多德在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柏拉图,观点有异,却不是体系的根本对立。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人类任何一个伟大成就的背后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前代的积累和导引,划时代的进步是奢谈。启示四:必须站在已有的高度重新出发,才能打开我们这个宇宙更神奇、更待发掘的高级文明。可以这样说,前人的终点是我们的起点,我们的终点,亦是后人的起点,如此不断更替,永不停歇,从这个意义而言,宇宙是人类不断发现和开拓的过程。
许多人对亚里士多德批判其老师十分不解,这却是我们中国人的缺陷和致命伤,因为批判柏拉图恰恰就是践行柏拉图所倡导的“求知真理”的真谛,这在古代中国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当下之中国,也没有几人有如此的胆才,这也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超越柏拉图,而中国的师父(特别市开山立派的祖师级人物)的弟子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我也可以这样说,看一个学生的价值有多大,就在于敢于批判和超越老师有多大;老师之永垂不朽,不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2个回答  2020-10-22
以后我们一定要去坚持一个学习的状态,因为这样的话是最重要的
第3个回答  2020-10-22
没啥启示!中国不怎么相信唯心主义的西方理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