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一生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公元1687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在山东乡试的号舍内,一位来自山东淄博的48岁考生正在奋笔疾书。面对考题,他文思涌动,没过一会儿就开始翻面作答。然而,当他在答完题将科考试题纸摊开之后,顿时吓得魂魄出窍,面色极其难看,并瘫倒在地。

因为这位考生摊开考试纸才发现,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竟然空出两页为作答,也就是第一页写完之后,直接翻到了第四页上作答。这种情况在科举考试中称之为“越幅”,凡是“越幅”者一律罢免其录取资格。

在科举考试中,对于书写格式有着严格的规定,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纸,每页规定为十二列,每列之间由红线隔开,每列规定只写二十五个字。必须严格按规定作答,凡是书写超出红线、空页等“越幅”情况,均具有舞弊之嫌,一律不给予录取资格。

像这种因为“越幅”而失去录取资格,原本是乡试中很少出现的情况,然而却发生在了这位已经48岁的考生身上,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按时间推算,这已经是其第十次参加乡试了。屡试不中的现实再一次打击了这位落魄考生,然而并没有打消其彻底放弃科举考试的决心,他的科举之路一直延续到七十多岁。

这位48岁考生,虽然第十次乡试失败了,虽然他一生都未能考取举人,科举上籍籍无名的他,如今其大名却为国人所熟知。此人正是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一、诡异的读书生活

对于蒲松龄的科举之路,真可以用“诡异”二字来形容。按道理说蒲松龄还有才华的,但自十九岁考中秀才之后,就一直考不取举人,考了十五六次,直至七十多岁也没有考取举人,实为历史罕见。

公元1640年,蒲松龄出生于山东淄川县的一户没落的商人家庭,父亲蒲盘也是读书之人,在科举上未取得任何功名,之后为养家糊口才走上了经商这条道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蒲盘便放弃经商,回到故乡买田置业。

蒲松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及家庭情况下出生的,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开始逐步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开始稳定下来,并开始不断向前发展。在父亲的教导之下,年仅五六岁的蒲松龄开始跟随父亲研读儒家经典书籍,父亲也寄希望于儿子身上,希望其完成自己所未能完成的科举及第的梦想。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之下,年少的蒲松龄聪明好学,遍读儒家经典;且思维敏捷,文笔也是非常了得,颇受当地文人称赞。公元1658年(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了最低级别的科举考试――童生试(由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组成)。

在当地知县主持的县试考试中,年少有才的蒲松龄第一次拿了个第一;在接下来知府主持的府试中,蒲松龄又一次拿了个第一;随随便便一出手,就连拿了两个第一,由此可见蒲松龄还是有水平的,其对于儒家经典还是有一番研究的。

幸运并没有因为蒲松龄连拿了县试、府试两个第一而停止,在接下来由山东学政施闰章主持的院试中,年仅四十岁的主考官施闰章出了一个名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考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 是孟子所作的一篇经典散文,讲述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强烈讽刺了那些毫无礼义廉耻之人。对于这样的一个考题,一般考生都是写一篇论述性散文。然而,蒲松龄却创新性地写了一篇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蒲松龄又另起炉灶讲了一个故事,真可谓创新性十足。

看完蒲松龄所写的故事,年轻的主考官施闰章对此大加赞赏,称赞蒲松龄“观书如月,运笔成风”,并且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因此将其列为这次院试的第一名。就这样,十九岁的蒲松龄连拿了三个第一,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个曾经赏识过自己的主考官施闰章,蒲松龄也是敬佩仰慕感激之极。在其著作《聊斋志异》卷十《胭脂》一文中,作者蒲松龄就直接称“闻学使施公愚山贤能称最,又有怜才恤士之德”,这里所称的施公愚山就是指施闰章(施闰章,号愚山)。

在《胭脂》文末,作者蒲松龄更是直接称“愚山先生吾师矣”,因为主考官施闰章录取了他,所以称之为其门生。并在文中对施闰章大加赞扬,一会是最为贤能,一会是爱才怜才,一会又是断案如神。总言之,在作品中,蒲松龄是把施闰章夸上了天,能用的夸赞恭维之言差不多都用尽了。

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之后,蒲松龄才算是拿到了秀才这一身份,因为拿了三个第一,院试又拔得头筹,所以蒲松龄的这个秀才又可称之为“禀生”,每个月都可以到县衙里领取伙食费。也正是因为在童生试中拿了三个第一,蒲松龄在当地小有名气,街坊邻居都称赞不已,认为其中举、中进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公元1660年(顺治十五年),蒲松龄第一次到省城参加乡试,结果是铩羽而归。第一次参加乡试的失败经历对蒲松龄的打击很大,毕竟年轻气盛,又拿过三个第一,自认为应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人,却在这次乡试失败而归,怎么不让人扫兴呢?

蒲松龄的乡试失败之路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失败而停止,在接下来长达五十年的科举之路上,蒲松龄一共参加了十几次乡试,每一次都是以失败告终。说白了,无论蒲松龄怎么考,就是中不了举。

不到二十岁,就拿了三个第一,可称得上是“顶尖级秀才”。自此之后,无论怎么考,就是中不了举。有才华、有学识,一辈子就是中不了举,像蒲松龄这种情况,就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也是极其罕见的了。而这样诡异的事情,还偏偏碰巧就被蒲松龄撞上了,而其又为《聊斋志异》作者,似乎还真是有之千丝万缕的巧合存在。

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已经72岁高龄的蒲松龄继续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因为年纪大,又考了多次都没能中举的缘故,朝廷念及其艰辛,就给了其一个“岁贡生”头衔,地位比秀才高一点。至此,蒲松龄结束了其诡异的科举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3
蒲松龄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的悲惨的,年轻的时候蒲松龄一心想着考取功名入仕为官可是他一直没有成功,晚年的时候好不容易成了贡生可是依然不可以为官。
第2个回答  2021-04-02
蒲松龄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他这一生经历了很多的大起大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