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名人名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博士生导师, 男,1949年10月出生,198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仿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前任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IEEE会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技丁颖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近年内发表论文110篇,主编教材和专著各2部。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曾主持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重点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现主持973项目1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军队“十五”课题1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目前主要从事广义模糊集合论、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开展医学图像的远程通信与现代医学PACS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研课题
:1、“现代医学成像与高维图像分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2010.1-2014.1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目前项目组到位经费564万元。2、“基于医学图像模糊内容检索的关键技术研究”,2008.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5万元。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250万元。
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于上世纪70年代问世,为临床与基础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一个新型学科——“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的雏形也悄然生成。到80年代该学科研究步入高潮,相应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相继创刊发行。陈武凡教授觉察到了这一新学科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国内首先从事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研究,于1987年在原第一军医大学成立研究中心,开展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综合交叉研究,迄今仍是全国知名的专门研究机构。
陈武凡教授在从事理工医结合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20多年来,围绕着“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这个主题开展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基于先验的参数自适应修正方法与两相搜索优化策略,这一理论的提出成为最优化理论的重要创新;提出医学图像重建和图像分析的“模糊随机建模”思想,首次将信息生成的随机性与视觉评价的模糊性关联起来,提出了广义模糊集合新概念及与模糊集合的转换关系,并针对不同成像或分析问题,提出模糊性分布的不同设计模型。
陈武凡教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也非常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在应用研究方面,他在医学成像科学中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对磁共振、PET,CT等成像技术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相关技术已申报专利,或已和国内相关企业达成合作。他的另一研究则已投入到实际实施阶段,他指导完成的满足国内医院工作流程的大型PACS软件,将其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相关创新嵌入到PACS系统中构成fPAX,使其在实现临床数字化量化诊断的同时,还具备了强大的图像分析功能。目前他的这一成果已安装到国内20多大中型医院。
20多年来,陈武凡教授在国内建立了“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新兴学科,从无到有艰辛地走过了理工医综合交叉发展的心路历程。现在他作为全国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与IEEE Senior Member 积极主导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得我国在医学成像科学与图像分析领域赢得了较高国际学术地位与尊重;作为“医学图像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继续从事知识创新研究;作为“数字化医疗设备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坚持强力推动技术发明向产业转化;作为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为本学科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尽职尽责,其中他负责主讲课“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他已培养23名博士,57名硕士与5名博士后,这些学生已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系,生物医学工及仪器硕士。在研课题:1、2007年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重大项目——锥形束CT引导放射治疗机(cgzhzd0713),2007年10月~2010年12月,150万元。2、2008年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2008A030102011),2008年10月~2011年12月,80万元3、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Demons模型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30970866), 2010年1月~2012年12月,29万元。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339万元。 研究方向一:肿瘤放射物理学
特点和意义:放射治疗是肿瘤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大约有70%的肿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放疗手段,目前世界范围的肿瘤发病率仍然在上升。放射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靶区剂量和(或)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放射损伤,从而不断提高治疗的局部控制率,以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和(或)改善生存质量。肿瘤放射物理学是物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学科,是将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解决肿瘤受照剂量、肿瘤定位与跟踪、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治疗计划设计等临床问题。
10多年来,先后开发完成了X刀、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系统的开发,目前主要开展:基于MC的剂量计算、图像引导放疗、四维放疗、靶区自动跟踪和自适应放疗等的关键技术研究和设备的开发。
研究方向二:智能医学仪器设计,主要开展医用诊断X线机及CT机用高频(100kHz)高压发生器的研制开发,已经完成了10kW、20kW、30kW和50kW等系列高频高压发生器的研发。
学术地位:在国内肿瘤放射物理学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是全国放射治疗、核医学和放射剂量学设备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是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在广东省医疗仪器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各类基金和成果奖的评审专家。
冯前进教授
冯前进,男,1974年3月出生。教授,博导。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分会理事长,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信息化建设咨询专家。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分析、医学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软件版权2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作),广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作),教学部提名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3作),广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1作),广东省丁颖奖。一作承担国家973项目分课题、国家863项目分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