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那么“三军”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三 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那么,这里的“三 军”指的是什么呢?“三军”最早源于春秋后期,当时的大国 通常都设三军,如晋、楚、齐、鲁、吴等国。但 各国对此的称谓都不一样,如晋国称“中军、 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 国、鲁国、吴国都称“上军、中军、下军”。三军 各设将、佐等军衔,一般以“中军”作为统帅, “左”、“右”两军为辅军。当时的一军有多少人呢?据《管子•小 匡》记载:“万人为一军。”事实上,一军的人 数远不止一万人,应大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因此,“三军”合起来就有三万七千五百人。唐、宋代以后,“三军”已经成为军队的 一种固定建制。不过,这时候的“三军”与春 秋时候的“三军”又有不同,因为这时候的 “三军”各军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 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 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是担任掩护 和警戒任务的部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