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白杜甫都赞誉过的人都有谁?

如题所述

从盛唐诗人的酬唱送别诗看当时文人的交友之道

曹 真

[摘要]

盛唐诗人在漫游中创造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诗章,同时也留下了一大批酬唱诗和送别诗,这些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超出其他时代的,特别是通过这些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盛唐诗人所特有的交友之道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李白、杜甫、高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著名诗人之间大都是好朋友,有许多诗人之间还有长时间的“同游”经历,他们的友情真挚、纯朴、浓烈,他们在交友时表现出来的“文人相重”、 “求同存异”、“肝胆相照”、“以道为朋”、“不耻相师”等交友之道,赢得了社会各界对诗人的广泛尊崇,并且使友情和诗情融为一体,放射出人性的光辉,对后世的交友之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盛唐诗人 酬唱送别诗 交友之道

孔子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交友得当,可以使人生丰富多彩,事业如虎添翼,交友不当,听信谗言,则可能自阂通规,断送前程。盛唐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从盛唐诗人的酬唱送别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道特别亮丽的友情风景线,这种纯朴、诚挚、浓烈的友情使盛唐诗人的明星群体充满人性的光辉,也引发我们对其交友之道进行深入的思索。分析唐人的交友之道,对我们树新风、扬正气,创造和谐社会和伟大的时代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文人相重”的盛唐之风,使诗人们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尊崇。

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语点出古代文人的劣根。文人间的互相攻伐,导致了非常恶劣的后果。盛唐诗人却一反其道,在现存的盛唐各家诗集中,没有一首是互相攻击的。惺惺相惜,仰慕赞叹的诗却随处可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几句诗就将孟浩然潇洒脱俗的诗人形象推到了民众面前,令人产生无尽的艳羡。读此诗后,有谁不想一睹这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高人风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一代诗圣杜甫都对李白如此叹服,谁还敢对一身“缺点”的狂人李太白指指点点?诗人间的互相推重,不但保护了诗人与凡人不同的脆弱情性,而且引领社会各界人士举目仰望诗人的特殊气质,是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诗意美的社会教育。这种行为带领全社会都来仰慕诗人、赞美诗人,并向诗人们提供慷慨无私的生活援助。

盛唐诗人的生存方式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人生的大半时间在“漫游”中度过,李白如此,杜甫如此,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如此,连做高官的高适亦莫不如此。“漫游”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浇铸了诗人胸中的块垒,丰富了人生体验,增强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审美感受。可以说,盛唐气象就是在诗人的“漫游”中抒写出来的。盛唐诗人的漫游,是一游三年五年,地及东西南北。况且他们不是“一盆一钵走天下”的苦行僧,而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浪漫主义者。这些巨大的花费绝大多数都由各路朋友“赞助”解决。

因此,文人之间的互相推重,培养了珍爱诗人、仰慕诗人的社会风气,不但使诗人的人格受到敬重,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诗人漫游中的经济生活问题,盛唐诗人活得普遍潇洒,不得不归功于诗人群体“文人相重”的可贵品格。

二、“心无挂碍,求同存异”的交友之道,使个性各异的盛唐诗人亲如一家。

从诗歌风格来看,李白与杜甫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巨大的,王维与高适、岑参好象是两路人,气节与行为方式也各各不同。张九龄推荐王维入朝为官,对王维说:“现在李林甫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稳妥起见,你还是去拜访一下吧!”王维提起礼物就去了。同样的话对孟浩然说,孟却死活不干。这一群性格差异极大的诗人群体,在其他朝代是很难走到一起的。但在盛唐,他们彼此之间几乎全都成为挚友,且有大批的诗歌酬唱,盛唐的胸怀、盛唐的眼光,使这一代诗人具备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令人感佩不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之间的精诚团结形成了盛唐诗人广阔的朋友圈,人生知己无贵贱,天涯处处有亲朋,比之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是另一番豪迈乐观的境界。

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肝胆相照,心心相印,使盛唐文人间的友情多了几分侠气和豪气,后人读之,有一种崇高的“友情美”。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柱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昌龄被下放到偏远的贵州去做龙标县尉,李白听到消息,寄诗一首:杨花漫漫,杜鹃声声,听说到荒凉的龙标是要过五条溪水,兄弟孓然一人,路途茫然无尽。我的朋友啊,我要将这颗愁苦的心托付给月光,随着夜晚的轻风一起陪伴着你。

盛唐诗人中,最令人回肠荡气的,是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友情。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春夏之交至天宝四年秋季,李、杜在兖州相遇,不久结识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李、杜又至济南,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高适40岁。三人同游,打猎、饮酒、赋诗、论文。在盛唐,这一年半的交游,乃是唐代诗歌达到一个高潮的象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边塞诗三大诗潮在汇聚在此次相遇中,蔚为壮观。

先说李、杜。

李白“济苍生、安礼稷”、“使寰区大定,海宴清一”之志,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愿望相契合。其创作影响杜甫,其少任侠、重义气、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感召着杜甫。对人生、对诗,两人心灵相通。两人相互尊敬,友谊诚挚。对诗的迷恋,将两颗伟大的心连在了一起。

李白与杜甫从隐士范十庄园返归鲁城,李白口占一诗《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感此诗,杜甫以《赠李白》作答: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互相戏谑的诗歌,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感情基础,也表现出人互相理解的深度,可谓知根知底,别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的。

后来两人离别,李白居东鲁沙丘城中,夕阳西下时,思念起远行之后的杜甫,心潮如汶水浩荡,便以诗寄情,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曰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如果说李白对杜甫的思念如汶水之浩荡,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则似清风之不绝,作于天宝五年(公元746)的《冬日有怀李白》和作于次年春的《春日忆李白》,可谓心心念念不忘昔日好友: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杜甫《冬日有怀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安史乱起,两大诗人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李白因永王璘事件入狱,后遭流放。而杜甫则携家逃难,当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听到李白身陷囹圄,下落不明,生死难料之际,对友人的魂牵梦绕,写下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还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间,无使蛟龙得。

(其一)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三夜频君梦,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还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其二)

第一首对李白的挂念、担忧倾泻于诗句中,而第二首更是惋惜一生傲骨,憔悴、寂寞的好友。然而思念的潮水不断,又写下了《天未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凉风兴起对好友遭遇无限同情,而李白的纵横才情只有“投诗赠汩罗”才能得到知音。千里关情,令人动容!

四、生活上互相照应,仕途上相相提携,形成盛唐诗人高度人性化,充满温暖感的整体环境。

我们可以先举杜甫与高适的友情为证。前文说过,杜甫与高适早在开远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好朋友。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出为彭州剌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馈赠粮食。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高适改任蜀州剌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了《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香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按照史书及旧历的指引,我找到了被今人完全遗忘的古老节日——“人日”,史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所谓“鸡犬猪羊又马牛,年年六蓄压人头”是也。“人日”当是最充满人情味的古老节日。十三年后,高适已死,杜甫在人日同样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一诗,表达对故友的深切缅怀: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锦里春光空烂漫,瑶墀侍臣已冥莫。

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边塞西番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

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

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盛唐诗人有一个良好的“政治背景”,那就是大部分时期在文学界,是“内行管内行”。比如张说,他本身就是一位杰出诗人,又前后三次为相,掌管文学凡二十年。这样一位诗人参政,必然带来一系列有利于诗歌发展的政策,仅看其提携的文学后进,就有张九龄、贺知章、徐坚、王翰、袁晖、袁述、徐浩、王湾等二十余人(还有一些当时以文学受知于张说,日后并非以文学著称者,如房琯、李泌、刘晏等),这简直就是一张开元前期的文学家名单。这批人后来又提携了一大批诗人,如张九龄之于王维、贺知章之于李白、孙逖之于李华、莆颖士……

值得称道的是,盛唐诗人大都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即使如终生隐逸的孟浩然,也有脍炙人口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盛唐诗人的求仕行为是充满激情的,诗人间的相互提携也做得光明磊落。贺知章在到旅馆拜访比他小四十多岁的李太白,一读到李白的《蜀道难》,就喜不自胜,称李白是天上下放到人间的“谪仙人”,然后到宣扬,到处引荐,并向玄宗皇帝推荐李白,玄宗任李为奉供翰林。在我们今天看来,身居太子宾客的贺知章,这种天真烂漫,真是不可思议。天宝三年正月,贺知章辞京回乡,李白写《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五、志存高远,寄怀仁政,盛唐诗人的交友之道与历史上“结党营私”的陋习形成鲜明的对比。

欧阳修在《朋党论》里说:“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以同利为朋者,“利尽而交疏”。盛唐诗人之间的友情,之所以如此绵远,如此深厚,是因为他们的交友之道乃是“以同道为朋”。“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孝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则君子之明世。”欧阳修之论,是盛唐诗人交友之道的最好的注脚。

杜甫是对社会现实批判最深刻的诗人,也是生活过得最凄苦的诗人,但他的远大志向自始至终未曾改变,早年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因营救房琯得罪皇帝后不再有机会实现,晚年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仍然是将社稷之重放在第一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在与朋友的送别诗中,他总是将为国家立功作为最重要的期许:

叹息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己朱钹,且得慰蹉跎。

——《寄高三十五书记》

在送别诗中,陆龟蒙甚至将离别之悲完全忘却:“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高适的《塞下曲》更是用尽美辞鼓励朋友为国立功:

万里不辞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直接将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倾泻于送别诗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色彩瑰丽浪漫,气势磅礴,塑造了一个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冰雪中将士的威严,严寒里士气的高昂,透出一股雄健的气息,一种豪迈的激情。

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使盛唐诗人之间的诗歌风格相互激荡而各显峥嵘。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盛唐诗人结伴游历,互相切磋,几成习惯。不但行事谨慎的杜甫虚怀若谷,连一生狂傲的李太白也是非常善于向友人学习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何等谦虚!不但是嘴上说,而且付诸行动,李白曾专程前往襄阳鹿门山谒见孟浩然,并且在江夏(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在黄鹤楼依依惜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盛唐诗人的善学,不但表现在师友之间,而且重视与“古人神交”,象李白之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之于陶渊明,俱是用心师法。值得称道的是,盛唐诗人之间互相学习是活学,不是盲从,互相影响而不互相抄袭。象王维与孟浩然,俱以山水田园诗著名,诗风亦相近,但我们读他们的诗,味道是不同的。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而秀”的,孟浩然“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是“清而旷”的。最相似的句子,给人的感觉尚且不同,何况其他。郑板桥的“十分学七要丢三,各有灵苗各自探。”盛唐诗人才是真正做到了。

高适崇拜李白,也力学李白。但高的浪漫与李的浪漫也是完全不同“诗味”的。“杀气三时作陈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哥行》),但看修辞,有李白之风,但李大都是虚写,天上地下,飘然飞举,而高是实事,表现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感受自然的一样。盛唐诗人的“善学”,使他们各自“卓然成家”,而又在诗风上出现一种整体趋势,形成高远浑厚的“盛唐气象”。

盛唐诗人交友之道的真挚、宽广、高远、虚怀,给我们很大的启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谨以此文,作为对人间真情的一次呼唤,对友道之隆的一场期待。

主要参考资料:

1、翟蜕园等校注《李白集校注》,里仁书局1981年2月

2、赵翼《瓯北诗话》,广文书局1971年9月

3、傅绍良《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1999年6月文津出版社

4、李建东《论李、杜友谊历史存案》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一期(总第26期)

5、《孟浩然研究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6

可以看出,好象没有,只有交好的朋友,而李白性子孤傲,他赞誉过的人少之又少,就只有孟浩然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2d9e850100hlu4.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