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名句作者认为该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题所述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民谚
解铃还需系铃人。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中有这样两句话:“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不须系铃人”。放在此处,十分恰当。面对世界错综复杂、色彩斑驳的的相状和显现出的纷然杂陈的意义,我们每个人无不感到眼花缭乱、六神无主;世界的本来面目、真正意义好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社会、人生更是如此。面对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逐物拜金的狂澜,人欲横流和理性泯灭的现实以及精神世界中的失落和空虚,每个人无不感到茫然和困惑。一代又一代的人试图通过改天换地、增加物质财富、而求解脱、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地,反倒是离得越来越遥远。忙碌的人类生灵的命运与采蜜蜂的遭遇毫无二致:“人生好比采蜜蜂,采南采北采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要解开这些迷,得从其源头——心性问题——入手,因为正如“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样,世界的意义是心赋予的,社会、人生中不令人满意的现象根源于人心的“策划”和身体的所为,人们的空虚、失落、烦恼、痛苦都是心的状态,欲求解脱而不达也是由于人心没有找到正确的解脱法门,从而未能让心进入相应的状态。因此一切思考、求索、探究最后都将聚焦于心灵之上。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智者发表了大量以心为中心的讲演、论著,如《观心讼》、《六妙法门》、《四念处》等等,天台三大部中的《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两书谈心的篇幅也相当大。正如《观心论》中所说:要想“得实法”,闻思修“无上道”,要想修三昧、得禅定、得真实乐、忏悔灭罪、离烦恼、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就得问、听、思、研究、修习观心。因此,大师讲:“为是因缘故,须造观心论”。
  在智者看来,心性既是体、宗,又是用。因为心是一切现象的本体、基质,“一切万法由心而起”,“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也就是说,世界的相状、色彩等属性乃至向人显示出的各种各样相互对立的意义都是心赋予的,心的本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其次,心是一切价格、乃至涅 槃、般若、佛性等最高价值的载体,同时又是获得这些价值的价值主体。第三,八万四千解脱法门,门门不离心,因为“己心具一切佛法”,或者说:“一切恒沙佛法,皆从心生,不是从其他处来”,即佛说的一切法、皆含藏于一念心中。因此,“若能问观心,破一微尘中,出大千经卷,受持读诵此,闻持无遗忘,心开得解脱”。佛针对八万四千种根器、烦恼所说的八万四各法门不仅源出于心,而且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法门即观心法门,因为解脱只能从心得。正如《维摩诘经》所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不明此理的凡夫向外求解脱,其结果是到处碰壁。智者说:“凡夫不知觉,如大富盲儿,坐宝藏中都无所见,动转挂碍,为宝所伤。”心不仅是体,而且还是宗,因为有心就可得菩提,得无上正等正觉,得妙觉妙慧。简言之有心就有得解脱的条件。
  智者还认为:心同时还是用。因为上天入地、成凡至圣皆系一念。也就是说,是入天道享福,在人道做人,还是下地狱受苦;是做凡夫受缚受苦,流转生死,还是成为佛菩萨、做极圣,都由心的状态决定。这也就是智者常说的“心能凡夫、心能圣贤”的意思。如果从一念心入手,观察能观心和所观境,一往无前地观察下去,直至心眼开,入清凉地,看到“一念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起无自性,无他必无共性,无无因性,起时不自他共离来,去时不向东西南北去。此心不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为心。是之不住,不可得故,生即无生,亦无无和有无俱寂。”观心无心,罪福无主,法不住法,无明转化为明,就像融冰成水,不是远隔之物,而就是水本身,一念心普皆具足,或者说一念心就是一切,通体圆融无碍,无一无二,不一不异。至此境界即是佛境界。智者还说:“今行者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见一切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一切菩提涅〓。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观一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一切皆于影现,非内非外,不一不异。”“能于一微尘中,能达一切十方世界诸佛凡圣色心数量法门。”如果这样,行者“行佛行处,住佛住处,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即于此身,必定当得六根清净,开佛凶,普现以身。”有这样的圆摄 一切于一心的心就是佛,就是至圣。如果心念念贪着,永远无法满足,那么饿鬼无异。即使此生不是饿鬼,来世也必定如此。如果愚疾无明,把假当真,视无为有,对正知正见无动于衷,或妄加诽谤,那么与畜生无异。即使此生不是畜生,来世做猪做狗的结局也会向他招手。因此智者用《释论》中的话说:“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 夫,心能圣贤。”总之心有无穷的妙用,只要我们收心敛性,“制心一处”,让心永远处于一种平和、安祥、如如不动的“直心”状态,我们就能“无事不办”,哪怕是成佛至圣也在所不难。因此圣凡的辊就在于心的状态不同,如果能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保持“平常心”或“常行直心是”,那么就超越于凡夫而迈进了圣贤的行列。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从一开始即从发心至圣或生出求解脱的动机时起,认真处理好当下一念以及接踵而至的每一心念,直至穿衣吃饭、挑柴担水、坐禅诵经、语默动静,让这种平静、常一的心态不动不失,直至永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1
抓住关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