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

如题所述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
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
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
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 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
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1.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
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7.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
8.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
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
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
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14.电报式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不存在三词语阶段,因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电报式的,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
词尾,没有前置词、介词和冠词等。
1.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
6.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
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
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2
9.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
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
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
维能力等。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