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化成,关天培,陈连升的生前事迹.

如题所述

  陈化成
  陈化成(1776~1842. 6.16)

  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今属厦门)人。行伍出身,习水性,精武艺,累迁至总兵。1830年(清道光十年)晋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多次率水师战船缉拿、驱逐英国等国鸦片武装走私船。1840年初,调任江南水陆提督。不久,闻英国侵略军进犯定海,不入松江衙署,急赴江苏最重要之海口吴淞,积极备战,先后调集清军4000余名,调配各型火炮250余门,并沿黄浦江口西岸修筑防御阵地“土城”达5公里,上筑火炮掩体“土牛”,加固东西炮台。1842年6月,英军入长江口。16日,吴淞之战爆发,英军以军舰7艘、轮船5艘(共载炮200余门)及陆军两团(不足额),分攻东、西土塘及江面清军船只。陈化成不畏强敌,下令向英舰开炮轰击,击伤英舰4艘。在西炮台遭英军水陆夹击、守军相继溃退之时,仍率数十亲兵坚守阵地,最后被炮弹击中,英勇捐躯。吴淞要塞也随之失守。

  1830年提升福建水师提督。这时东南沿海常有外国鸦片直径走私船出没,甚至明日张胆地进行武装走私。清政府不少官员,不仅不敢攻击番(外国)舶,有的甚至包庇汉奸,阴享分肥之利。陈化成到任后,督率水师,认真巡逻,严行堵截。1839年全国禁烟运动开始后,他在抵抗派人物、闽浙总督邓廷桢的领导下,屡次击败英国侵略者。10月,三艘英国武装船停泊在福建沿海水域,陈化成立即督率水师驱逐,英船抛泊示威,赖着不走,陈化成令各船整备炮火,联艘驶进,连环轰击,英船才一面开炮回击,一面逃走。

  南京控制着长江、运河两大水道,是江南的重镇,吴淞口又是长江的门户。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江南的防务,特派陈化成为江南提督。陈化成到任后五天,即亲率兵士赶赴吴淞口视察,加紧部署吴淞防务。英国侵略者攻陷定海,窜到长江口,见吴淞戒备森严,不敢贸然进攻,乃北犯天津。在津得到投降派代表琦善的种种许诺,返回广东。投降派于是散布“夷人就抚,海防可撤”的论调,陈化成一概不信,认为“犬羊有信哉?请留本镇兵弗去”,反对撤防。

  陈化成任江南提督两年,枕戈海上,日夜戒备。东南沿海一带自鸦片战争爆发后不时遭到英国侵略者的侵扰,士兵时常惶恐不安。独宝山吴淞一带,倚陈化成坚吴淞要塞,军气胆壮,“民独晏然”。陈化成在吴淞口至上海城之间修筑了三道坚固的防御工事,每道工事都配备了雄厚的兵力和五百门以上大炮。又择吴淞东西炮台要害处,沿海塘筑了二十六个土堡。并在上海城内设立铸炮局和火药局,派人到各地购买“精铁”,铸大炮和炮弹,先后铸成二、三千斤至八千斤大炮约三千门。他日夜勤于军务,与士卒同甘苦。1840年冬天江南大雪,数日夜平地积雪数尺,他经常踏雪到各营查看,发现兵士有穿得单薄的,马上添置棉衣。有一次飓风大作,暴雨倾盆,潮水溢出塘面,部将劝他移帐,他拒绝说:“我撤到高而干燥的地方,士兵们住在低下窄小的地方,于心何忍?”军中都称他陈老佛。他对军纪要求很严,为防守吴淞、宝山,调来了徐州总兵王志元部归陈化成指挥,王不听调度,部下纪律松弛,经常外去滋扰。他召来王志元,惩治其部下违法者十余人,从此王部慑服。陈化成办事总是身先士卒,挖壕沟他亲自率领,严冬巡海他不时驾着小舟往来海滨风浪中。饮食亦不讲究,所食粗粝。有病也不忽视巡防,认为“栉风沐雨,军营常事。”他出入从简,不用仪仗和随从。为人正直,不好私交和阿谀。有一次他过生日,一个部将制了一面金字旗作为寿礼,他很生气,立令将金字旗撕裂。

  1841年8月英国侵略者攻陷厦门,9月再次攻陷定海及镇海、宁波。厦门陷落,陈化成家乡遭难,他叹道:“毁家不足忧,特恨未能速剿耳。”定海失陷,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为国捐躯,陈化成老泪纵横,他激励部下说:“武臣卫国,死于疆场,幸也,尔等勉之。”

  1842年英国侵略者进一步扩大战争,拟沿长江内犯,占领南京。5月英军先攻陷江浙两省防重镇乍浦,然后企图利用汉奸引导同进攻占上海,见吴淞防备极严,未敢轻入。陈化成自度敌人必攻吴淞,乃进一步固防,稽查汉奸,申明纪律,激励士卒,誓师抗战,宣告:“化成经历海洋,凡五十年,为国而死,死亦无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可灭矣。”英国侵略者传言:“不畏江南百万兵,唯惧一人陈化成。”为此,侵略者为进攻吴淞要塞,颇用心机。他们先派奸细窥探吴淞炮台,6月又从印度派来援军。侵略者先对吴淞炮台进行试探,恣意挑衅。接着侵略者用木排浮来战书,陈化成不予回答,将战书掷于海塘之外,同时发布命令,准备抵抗。当时清廷两江总督牛鉴被敌人的武力吓坏了,亲至陈化成兵营,说敌人船坚炮利,难以抵挡,不如迎接犒劳侵略者,缓和空气,延缓开战日期,企图逃避战斗。陈化成愤然说:“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日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他对兵士们说:“我今日极力用兵,欲以死报国恩,汝等幸助我全忠节焉。”兵士们更为感奋。6月16日,英国侵略者以大小船只百余艘,陆军万余人,全力进攻吴淞要塞,六十七年的老将陈化成率官兵五千人把守吴淞炮台,麾令开炮抵抗。激战几小时,打伤敌舰几艘。战斗打响后,牛鉴排列着总督仪仗前来观战,被敌舰了见,开炮轰击,炮弹落在附近,牛鉴吓得魂不附体,慌忙脱掉纱帽朝靴,混在士兵中逃跑。牛鉴一逃,把守吴淞东炮台的参将崔吉瑞、游击董永靖和防守宝山城西北的徐州总兵王志元也跟着溃逃,于是全军大乱,陈化成扼守的西炮台成了孤军。敌人乘势猛攻西炮台,陈化成率士卒死战,身受七处重伤,血流至胫,犹自秉旗促战,大呼“毋畏!施炮……”陈化成声渐微弱,一直到壮烈牺牲,呼声不绝。敌人登陆后,经过激烈肉搏,才占领西炮台,上海、宝山也随之失陷。部将将陈化成的尸体匿于芦苇中。送陈化成灵柩回籍的那天,宝山人民焚香道旁,无比痛悼。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行伍出身,但很注意习文,曾说:“吾不能习词赋,封章启事,有用于时,此吾之学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亲自动手削稿。嘉庆八年(1803年)二十三岁时考取武庠生,历任把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等军职。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营水师副将,同年以督押海运漕米船自吴淞到天津,途中虽遇惊涛骇浪,仍能安全抵达,因之受到特别嘉奖。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十四年授广东水师提督。

  关天培调任广东水师提督的这年,正是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兵船蛮横闯入广东省河之后,为了加强海防,清政府调他到这个当时是全国对外交往和贸易的唯一口岸广州。关天培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为了专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归里,自己带着三个家丁到广州赴任。就任后,他“亲历重洋,遍观厄塞”,根据虎门的险要形势,进行严密设防,设置了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并将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筑石基,增设月台,改变炮位过高的弱点,改称为威远炮台;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重门户。这三重门户也就是三条防线,紧紧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门。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线之间,威远、镇远与横档的适当地段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以阻拦敌闯入内洋;另方面又亲自监督铸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数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强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又加紧训练水师部队,亲自驻扎在虎门督军操练,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饬本标将备,率亲兵五百余名,分赴威远、镇远、横档、大浇、永安、巩固六处,练习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处,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练可十日为度”。他还将建设虎门要塞的经验和汇集的有关资料,编成《筹海初集》四卷并附有许多详细的地图和训练图、表等,以资参考。

  这时鸦片烟流毒全国,英、美的鸦片趸船源源不断东来,鸦片走私贸易极为猖撅,关天培积极协助两广总督邓廷桢进行侦缉。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林则徐到广东后,关天培更是尽力支持和配合禁烟运动,取得了迫使义律缴出二万余箱、袋鸦片,并在虎门全数销毁的伟大胜利。在林则徐的赞助下,他又在武山上的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新修筑起一座大炮台,名为靖远,炮洞六十八个,配炮六十位。其建筑之坚固与火力之充沛,为虎门各炮台最。当时关天培除自铸铁炮外,还在林则徐、邓廷桢的大力支持下,从澳门等地购进洋炮二百多尊,并严格训练大批招募来的水师兵勇,改革编制,将大鹏营由营改为协,拨副将驻扎那里,与香山协相呼应,又雇用一批米船、红单船、拖风船,利用有利地形与军民在海上与陆上的紧密协作,切实做到严阵以待,以迎击来犯的敌人。林则徐对关天培这些整顿防务的努力予以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殚精竭虑,寝食以之”。

  由于关天培在广东沿海的严密布防,使英国侵略者在这个时期的挑衅与袭击都未能得逞。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义律率兵船二艘、货船三艘到九龙山口岸以索食为名,突发炮火,进行挑衅活动,遭到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领的水师猛烈反击,狼狈逃跑。两个月以后,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义律又阻挡英国商船具结,破坏中英正常贸易,挑起穿鼻之战,这次战斗可说是揭开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序幕,实际上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开始。在这次战斗中,关天培亲临督阵,虽手背受伤,仍奋不顾身,执刀屹立,督令弁兵,对准英舰连轰数炮,使它遭到重创,仓皇遁去。此后十天内,英舰又接连向官涌守军发动六次进攻,结果都被增城营参将陈连升等所率领的守军所击退,获得全胜。战斗结束后,关天培得到清政府的嘉奖,在道光帝的上谕里写道:“此次攻击夷船,提督关天培奋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赏给‘法福灵阿巴图鲁’名号”,并下令“交部从优议叙,以示奖励”。

  鸦片战争爆发后,关天培督率水师,坚守阵地,并积极组织渔船、蟹艇,利用各种机会袭击侵略军。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0年12月),琦善以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身份抵达广州,一反林则徐之所为,遣散兵勇,尽撤海防,将关天培数年来辛苦经营的虎门三道防线并木排铁链全数加以毁弃。关天培为此感到十分痛心,一再要求琦善采取抵抗的积极措施,都遭到拒绝。这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袭击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升壮烈牺牲,虎门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各只有弱兵数百,分守靖远、威远两炮台,请琦善派兵支援,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军大举进攻虎门诸炮台,而守军才几百人,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绝境下,决心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与游击麦廷章等昼夜督战。敌军在占横档、永安等炮台后,集中兵力进攻靖远和威远炮台,关天培亲燃大炮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七时,与敌激战达十小时之久。敌人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被数十创,犹持刀拚杀,最后英勇牺牲,游击麦廷章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也都壮烈捐躯。

  关天培在牺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将他的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走。他早已作为国捐躯的准备,开战前给家人寄去一个匣子,内放几枚牙齿和几套旧衣服,表示自己必死的决心。他的尸体由家丁在乱尸中找到,身体的一半已被炮火全烧焦了。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旁观者或痛哭失声”。

  陈连升
  陈连升(?—1841年)鹤峰邬阳关人。清嘉庆初,投入清军,从征四川、湖北、陕西白莲教及湖南瑶民起义,逐次被提拔为把总、千总、参将、副将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陈连升随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七月,他率守军击沉一艘前来挑衅的英军双桅飞船后,被提升为三江协副将,调守虎门沙角炮台。他进驻沙角后,积极修筑工事,加强练兵,添置大炮,增设地雷,加强巡逻,严阵以待。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英舰入侵磨刀洋。陈连升受命率五艘战舰,三千水兵,与英军进行了激烈的海战,击退了英军的进攻。次年一月十五日,英军大举进攻沙角炮台。面对腹背受敌、敌强我弱的不利战局,陈连升毫不畏惧,毅然指挥六百官兵英勇抗敌,用地雷、火炮歼敌数百人。在火药消耗殆尽,又无外援的情况下,他先率官兵用弓箭射杀,然后抽出腰刀冲入敌阵,进行殊死搏战,不幸中弹牺牲。广州人民为了纪念陈连升,为其建立了“昭烈祠”),并在沙角炮台收敛遗体,建立义坟。

  * 陈连升(1778-1841),邬阳关人,土家族,行伍出身,曾任清军千总、守备。

  1939年1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陈连升和他的儿子陈长鹏随行。陈连升到达广东后担任九龙官涌营参将。7月,中国水师巡逻船3艘在九龙海面巡弋,忽遭英国舰队袭击。陈连升从望远镜里看到中国水师奋勇还击,但逐渐不支,便立即下令发炮支援,从清晨到黄昏,激战10多个小时。英军伤亡惨重,1艘双桅船被击沉,其余逃窜。道光帝闻报,降旨嘉奖参战有功人员。陈连升晋升为三江协副将,调守“虎门第一隘”沙角炮台。1840年8月,英舰侵入磨刀洋,陈连升受林则徐之命率5艘战船、3000水兵与英舰激战,又获胜。此后侵略军对广东不敢贸然进犯。陈连升为巩固南疆,一面报请水师提督关天培派兵增强防守,一面自己添置大炮,埋设地雷,随时准备痛歼来犯之敌。英军见广东防守严密,无懈可击,乃北上攻占浙江定海,窜扰天津。清廷惊慌失措,革去林则徐职务,派直隶总督琦善南下媾和。琦善到广州后,责陈连升“擅开边衅”,要给以处罚来讨好洋人,这个消息激起了广东军民的义愤,数千人自发到饮差衙门请愿。琦善难犯众怒,被迫收回成命。但仍下令不准擅自向英军开炮,还强令拆走全部木排铁链,裁减兵船三分之一,遣散船工水勇,从各方面削弱陈连升部队战斗力。1841年1月7日,正当琦善卑躬屈节与英方反复“谈判”之际,英军以陆军少校伯麦为司令,指挥兵船20多艘,陆战队2000多人,从穿鼻湾登陆,分兵进攻虎门门户沙角、大角炮台,自清晨至下午,共施放炮弹千余发。陈连升指挥反击,一次又一次击退敌人进攻。英军从正面屡攻不上,利用汉奸带路,偷越后山夹攻。清军虽腹背受敌仍毫不畏惧,陈连升率炮台守军600多人浴血奋战,激战竟日,伤亡甚重,火药消耗殆尽,英军乘虚攻入。陈连升抽出腰刀,冲入敌阵,士兵亦随陈与敌军肉搏。肉搏中,陈连升不幸中弹,壮烈牺牲。陈长鹏见父亲阵亡,悲愤中挺戟大呼,冲进敌群,砍杀数敌,自己受伤10余处,最后投海捐躯。英军恨陈连升坚守不屈,脔割其尸,并将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后传此马悲愤不已,遥望大陆绝食而死,时人称为“节马”。

  广东人民为了纪念陈连升,建造了英雄专祠,立了“节马碑”,保存了陈连升部使用过的大炮。恩施人民亦自动捐献,为陈树了一块高数丈的功德碑。此碑抗战期间被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