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希望看到这条问问的人都能各抒己见!活动一下你的手指头吧!谢谢!求大神帮助

本人只想做一次调查而已希望大家支持,活动活动手指头吧!

[摘要]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用人单位“要学历也要工作经验”,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使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困难。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是缓解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供需矛盾突出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以2007年为例,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社会新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占到55%,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在每年需要安置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就业劳动力总计约2400万人中,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并且每年将增加约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成了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在城镇新增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成为主要成分。 2.用人单位要求过高甚至不切实际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主要是一些企业“要学历也要工作经验”。这实际上是企业从盈利目标异化出来的一种重经验、轻学历的“经验歧视”现象。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招应届大学生”。在某省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曾有某公司招聘员工,招聘简章中所有的岗位,都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清洁工也不例外。部分用人单位不分青红皂白,借口用人自主,在招聘中一律将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3.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 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理想与现实错位、创业意识较差,择业观与现实性存在着矛盾,直接影响到就业。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社会生活的估计往往失之于简单或片面。据一项对1万多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50%左右的学生认为,35岁前将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这种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人为地为自己的就业设置了障碍;二是存在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三是创业意识较差,缺乏拚搏精神;四是怕吃苦,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五是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把做公务员或到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不屑于到基层、民营、私营企业施展才干。显然,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 4.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专业需求不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据调查,占63%的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能力。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5.就业后稳定性差 频繁跳槽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奉行“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信条,将第一份工作当成进入职场的跳板,骑驴子找马。“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在广州,这一数据甚至高达90%,而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这是2005年某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第一次就业调查”的调查结果。接收应届生的企业抱怨说:“好人才越来越难找,很多大学生连基本的就职能力、职业素养都缺乏,花钱和时间来培养他们,成本太高,得不偿失,这让我们难以接受”。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而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偏偏用“先就业后择业”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来推动学生就业率。这些学生所毕业的学校给用人单位留下了很坏的形象,从而为下一届学生的就业留下很大的隐患。 6.职业道德缺失 一些应届毕业生学生没有经历社会生活的磨炼,就业心态浮躁,一味强调单位能给予他什么,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些什么。不讲信用更是用人单位最为头痛的事。刚工作的学生不懂珍惜获得的工作机会,把就业协议当儿戏,想去便去,想走就走,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淡漠。甚至有些毕业生在公司的网络上发布不利于公司发展或不利于公司员工团结的言论或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应届毕业生职业道德缺失,导致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本能地排斥。 二、缓解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加强领导,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首先,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方向,完善和发挥政府主导毕业生就业改革的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环境和效益;调整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重心,建立适应高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竞争者的就业政策体系、就业服务的组织构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方面要有保障和倾斜性的安排。第三,制定促进各种所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相应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劳动执法,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和劳动管理部门要重视经济建设与劳动就业协调发展,增强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灵活就业提供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文化。只有更多人创业,才能源源不断提供就业岗位,创业才是解决就业的根本之路。要与时俱进,适时出台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对于那些具有潜在创业素质的人员,政府及高校要引导、支持和提高其创业能力,鼓励扶持其自主创业,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机制。 3.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 要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行专业调整,特别是课题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4.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学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书记、校长亲自抓就业工作。要切实为毕业生提供及时、丰富、有效的岗位信息,全面提升网络的指导、服务、管理水平,积极开拓就业市场。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招聘活动安全有效。 5.转变择业观念 大学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从根本上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依赖思想,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择业观。 6.珍惜就业机会,切忌草率放弃或轻易跳槽。 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就业机会,一定要珍惜,要努力奋斗,敢于拼搏,这是获取事业成功的关键。要有容忍度,哪怕最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有缺陷的,不要过分敏感企业的一些不足之处。要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脚踏实地,由零开始,从基层开始逐步成长,摒弃不切实际的空想,找准自己的坐标点的人生发展战略。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在工作中稍不顺心就轻易跳槽,长久下去就会象“白头翁”一样,一辈子一事无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