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晚期,亲王算几品官?

如题所述

亲王是一种爵位,品级是用来衡量官员的等级的,是两个系统,不能进行代换。

亲王的种类:

分满族和非满族.

分铁帽子王和非铁帽子王等等.

清朝前期和后期的成分还有所区别。 

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

一、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计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为12级)。

二、皇族之外的爵级: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分为三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9级。

扩展资料:

清朝官员品级详解:

一般来讲,清代的官制体系分为两大类,一是地域体系,分为京

官和地方官两大系统。二是职能体系,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系统。两大类相互交错。其中,京官系统中以文职官员为主,地方官系统中则文武兼有。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经略大臣(通常由大学士兼任,因事特设,事罢即撤)、大学士衔总督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兵部尚书衔)、驻藏办事大臣(兵部尚书衔)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武职外官:驻防将军、都统、提督、巡抚(加提督衔)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山东巡抚、驻藏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例兼副都统衔)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盛京总管(副都统衔)

从二品:

文职京官:各部院左右侍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驻藏帮办大臣(侍郎衔)、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冠军使、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佥都御史、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钦天监监正、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太医院左右院判、国子监司业、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各部院七品笔帖式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官员等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9

亲王是一种爵位,品级是用来衡量官员的等级的,是两个系统,不能进行代换。

亲王的种类:

分满族和非满族.

铁帽子王和非铁帽子王等等.

清朝前期和后期的成分还有所区别。 

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

一、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计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为12级)。

二、皇族之外的爵级: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分为三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9级。

扩展资料

亲王来源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西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

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

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某王(如秦王、晋王),其封地称国(秦国、晋国等),王玺称“某国之宝”。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亲王。南明时亦有外姓亲王。

爵号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称为和硕亲王。

亲王宗室

亲王的正妻称王妃(如秦王妃)。

亲王的嫡长子(无嫡子时则为长子)年十岁,封世子(如秦世子),以后承袭王位;其余诸子封郡王。嘉靖以后(由于俸禄压力增加之故)更改为亲王之子必须按照继承王位之前的爵位向下承袭

(即不允许旁支继承的亲王(如亲王无子,其弟继位)的儿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据该亲王原有的封号,降等袭封)。

世子之嫡长子称世孙,其正妻分别称世子夫人、世孙夫人。世子和郡王、世孙和镇国将军在子孙爵位的封号上没有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亲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有关清朝亲王的问题 1、清代亲王的儿子可以被封为亲王吗? 清代亲王的儿子可以被封为亲王,但要有条件,无非就是军功、其他让皇帝赏识的东西。 清朝的王,叫“出将入相”,还可以做军机大臣,做议政王,做摄政王。“递降”: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贝勒,贝勒儿子是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 2、亲王参与早朝吗? 亲王参与早朝。 清代的早朝,宫廷的专用词称“叫起”,是皇帝或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召见军机大臣、王公、满汉大学士或六部堂官以及封疆大吏等传达谕旨、听候奏对、接受觐见等的最高形式。经常是在早晨7点至8点以后,大约用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左右。这在宫廷里是最隆重的事。 3、亲王分为几种?分别是几品? 亲王的种类比较复杂: 分满族和非满族,分铁帽子王和非铁帽子王等等,清朝前期和后期的成分还有所区别。 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计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为12级)。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级,由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分为三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9级。 清代的皇族宗室爵位在清崇德元年定制为九等,顺治六年,更定为十二等: 1.和硕亲王。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9.镇国将军。10.辅国将军。11.奉国将军。12.奉恩将军。 军功民爵。这是专门为酬劳功臣勋旧,推恩外戚,褒奖阵亡。 努尔哈赤的时候,列有总兵、副将、参将等五等,皇太极天聪八年,加上公爵,更设一、二、三等昂邦章京、梅勒章京、扎兰章京、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上公、侯、伯,并且正式更定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尼哈番,扎兰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增加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年,比照汉称,更定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定制世袭七品为恩骑尉,这样,正式确立了清代的世爵制度,分为九级二十七等,它们是: 公爵,分为一到三等,超品。 侯爵,分为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侯,超品。 伯爵,分为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伯,超品。 子爵,分为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子,正一品。 男爵,分为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到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一到二等骑都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一云骑尉在清代俗称“半个前程”。 4、亲王的儿子可以再被封为亲王(非郡王)么? 可以,但基本上还是要经历郡王这个阶段。破格提拔的也许有。 例如,清军南下时,大将阿济格、多铎等都是努尔哈赤之子,故直接封为英亲王、豫亲王。博格是努尔哈赤之孙,故先封贝勒,再加封端重郡王,再进为端重亲王。另一大将图赖不是皇族,就只能封一等公。张勇是汉族,被封为一等侯。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曾封一等公,在四川镇城市白莲教起义的额勒登保和德楞泰都曾封三等公,名将常遇春曾封二等男。清末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部曾封一等侯(清代的汉族文官无封公者,封侯者也以曾国藩为第一人),左宗棠曾一等伯,进二等侯,李鸿章也曾封一等伯。按清朝的官职制度。汉族是不能封王的,唯有清初时例外,就是原为明朝大将,后又降清,成为清朝大将的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清廷为了招诱更多的明将降清,特地破例封汉族将领为王,吴三桂为平西王、孔有德为恭顺王(后改定南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后改定平南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后改靖南王),故而时人以藩王视之。(摘自《档案大观》) 有清一代,军功世爵也不是都可以世袭的,只有少数满洲世家才可以享受这个特殊待遇,像努尔哈赤的亲密战友额亦都、费英东、扬古利,猛将图鲁什、叶臣、阿山等,汉人最初除了佟家一族以外,包括很早归顺的八旗汉军石廷柱等,此外连额驸李永芳都无缘。直到清军入关后,一大批南明降将得以用民族利益换取了这个世爵,像田雄、许定国等人。“三藩之乱”起,康熙重用绿营将帅,张勇等“河西四将”得以晋封。雍正朝,为了缓和明朝遗老遗少的矛盾,雍正正式为朱元璋立嗣,选派朱之琏(正白旗汉军)为朱元璋后裔,打扫明孝陵,晋封一等侯,世袭。张廷玉以宣力有年,谨慎勤劳,被雍正封为一等伯,这是汉人中在清代唯一不是以军功封爵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此人也是汉人中唯一一位得以不需要军功就能够配享太庙的大臣,这个荣誉连曾国藩等人都无缘得到,满洲贵族能够配享太庙的也只有15人而已)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汉人封爵的没有,等到太平军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以军功封爵才又出现。 清朝的王不是这样,叫“出将入相”,还可以做军机大臣,做议政王,做摄政王,那明朝没有,那么清朝这么多的王,我算了一下,清朝的皇帝的儿子是113个,这么封下去也不得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叫做“递降”,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贝勒,贝勒儿子是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为当时他考虑到大清王朝亿万斯年,要万岁,一万年,这一万年,他这个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后,叫闲散宗室,就没有爵位了,这是一般情况。有的例外,叫做世袭罔替,八个不降。这八个,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郎,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还有承泽亲王硕塞(后改号庄亲王),还有两个郡王,一个是克勤郡王岳讬,还有一个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就是六个亲王,两个郡王当年开国的时候,他们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他们就是世袭罔替,就是亲王有一个人继承,还是亲王,一直到清朝末年,始终是亲王,这八个世袭罔替的亲王和郡王,俗称“铁帽子王”,这么来的。另外四个亲王世袭罔替,一个是怡亲王允祥,就是帮助雍正取得皇位那个,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这四个亲王世袭罔替,所以清朝世袭罔替的王,前面是六个亲王,两个郡王,后面是四个亲王,一共是12个王,世袭罔替,就是他们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亲王,其他的不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继承亲王,只有一个。清朝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有宗室才可以做亲王,宗室里头做亲王也是很不容易的。我看报纸登了一篇文章,说某一个人是慈禧的娘家的后裔,他一上班别人就说“亲王驾到”,他下班要走,也喊一声“亲王再见”,这当然是玩笑话了,不可以,那拉氏也不能做王,也不能做亲王。慈禧的父亲惠征仅仅是个“承恩公”,公、侯、伯、子、男,那个“公”,慈禧的弟弟桂祥、照祥后来承袭一个“公”,所以清朝的王是很严格的,但是开国的时候例外,你比如说“三顺王”: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那是开国时期,属于例外,正常封王,就必须是宗室,“觉罗”都不可以。 清朝的王,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明朝特别是永乐之后,他对王有非常严格地限制,主要怕他们搞宫廷政变,夺权,清朝把这方面好的经验,把这方面对他们有益的经验也吸取了,但是清朝的王和明朝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外领兵,清朝王对外统兵,对内干政。清朝以摄政王开始,入关之后,多尔衮是摄政王,以摄政王告终,最后还是摄政王。清朝的亲王做议政王,做摄政王,做大学士,做大将军统兵,它意思是发挥满洲宗室王的作用,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过于重用爱新觉罗的亲王,没有在爱新觉罗家族之外广泛地搜集人才,重用人才,特别是后来清朝的军机大臣,满人比较多,这是清朝后来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的诸王管理得比较严格,太胡作非为,不能说没有,比较少,规矩很大,举一个例子,乾隆的时候,山西的巡抚叫喀宁阿,给一个王,过年上个奏折表示祝贺,附带了送的鱼,数尾鱼,就是几条鱼,到北京之后,不敢收,就报告了乾隆皇帝了,乾隆皇帝对这个山西巡抚是大加申斥,就是几条鱼呀,就受到申斥,所以清朝对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管教的应当说是比较严的。
采纳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7-23
题目有问题,首先,亲王压根儿就不是官,什么官都不是,亲王是一种爵位,并且是爵位里面的最高等级,一般只封给皇帝的亲兄弟、堂兄弟、或者皇叔皇侄什么的,爵位也是有品级之分的,三等伯以上就是超品,再往上就实在没有了,所以亲王自然也是超品,但并不是超品官,官职体系里面是没有超品一说的,最高就是正一品,但正一品往往属于荣誉品级,一般是没有实权的,并且数量稀少,正常情况下当朝拥有此品级的在世者很少超过十人以上,一双手都数得过来,但奇怪的低半级的从一品却正好相反,基本上都是有实权的。
第4个回答  2014-06-21
王爵都是超品,地位在所有官员之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