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诫我们应该什么,不应该什么?

如题所述

告诫我们应该善于独立思考,不应该盲目相信书籍。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的《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句下》。

原文如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也?”

译文如下: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子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 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3

告诫我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正确的去理解它。 不应该盲目地迷信书本,完全相信它。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原文是,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翻译过来是,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扩展资料:

“尽信书不如无书”赏析

这句话表面上似乎表达的是“书”,实际上,它表达的是这样一个句式:“尽信某某不如无某某”。一个“尽”字,表达了“倾其所有”“无所保留”的程度,用这种态度去对待任何事物,都是不可取的。这样偏激和执着,结局必然会落个“不如无”的下场。

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他的这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据说当时是针对《尚书》一书中的某个记载他持怀疑态度,才说出了这句话。尽管如此,我们结合他主张的“仁政”观点,对它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运用,也是不违背他的本意的。

古时候经济落后,人们生活中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书了。孟子作为一名大学问家,以书为喻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是很正常的行为。引申到现在,我们学习此句时,不能仅仅拘泥于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领会,对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看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告诫我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正确的去理解它。 不应该盲目地迷信书本,完全相信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2-28
1.告诫我们应该善于独立思考,不应该盲目相信书籍。
2.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的《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句下》。
原文如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也?”
3.译文如下: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第4个回答  2018-11-03
告诫我们读书时,应当加以分析应当辨认的去看问题,正确理解它不应该盲目的迷信书本,死板的去读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