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对《红楼梦》中紫鹃的整体介绍、分析和评价。

紫鹃是《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
希望能得到一点大师的对紫鹃的客观评价和性格分析,最好是能联系一下原文,或深或浅,或多或少,不胜感谢!

林黛玉的侍婢紫鹃,是一个聪慧多智,倾心助人,纯洁无私的光辉女仆形像。

紫鹃是贾商的家生女儿。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贾母对外孙女儿万般怜爱,就挑选紫鹃服侍黛玉。聪明而忠义的紫鹃和痴情纯真的黛玉、不久就超越了主仆的界限,结成了莫逆知心。用紫鹃的话说:“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是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偏她又和我极好,比他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也离不开……”而黛玉在生命垂危之际,向守在病榻旁的紫鹃倾吐深情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大派你服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做我的亲妹妹——”黛玉临终时又攥紧紫鹃的手不放,她痛惜紫鹃即将失去知心和依靠:“我是不中用的人!你服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她喘息了半天又嘱托紫鹃鹃道:“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黛玉之死,紫鹃悲痛至极,“她在外间空床上躺着,颜色青黄,闭了眼,只管流泪,那鼻涕眼泪把一个砌花锦边的褥子已湿了碗大的一片”。

紫鹃以贾府丫环的身份,何以能成为贵族小姐黛玉的知心?这决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基础的。

作者描写紫鹃的文字并不多,但她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像。紫鹃给人—种孤洁、真挚、热情而又机智果敢的印像。她是一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心灵美的姑娘。我们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雪雁到梨香院给黛玉送手炉时,黛玉笑问她:“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紫鹃尚未出场,就显示了她那火一般的热情、她对黛玉关照体贴的细致周到。此后,作者多次写了紫鹃与黛玉不寻常的主仆关系。如第三十回;宝黛因互相试探,发生了口角,就有一大段描写二人情态的文学。紫鹃既以宝主对姑娘的一片真心劝慰黛玉,又委婉地批评她的小性儿,对宝玉“太浮躁了些”,“常常歪派他”。她对宝玉善意取笑,消除了他的窘态,又为姑娘说了话,要宝玉向“心里气还不大好”的姑娘赔不是。她名分上是黛玉的特婢,然而在情感上俨然是黛玉的知心朋友。

父母欢亡,寄人篱下,孤苦寂寞的林黛玉,对于紫鹃这样一个朝夕相处、知寒知暖而又聪明解人的姑娘,自然会引为知已。黛玉与紫鹃的感情,在某些方面,使紫鹃感到类似姊妹的友爱情谊,在潇湘馆这个小天地里,紫鹃对自由的憧憬和向往有了新的发展。黛玉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某些突破,使紫鹃感佩于怀,铭刻心底,曾几次申诉:“姑娘待我实在恩重如山,无以可报。”紫鹊怀恋黛玉待她的超越主奴之间的情谊,是何等强烈!这正是紫鹃发自心底的朦胧状态的对自由天地的渴望与追求。

或许是同林黛玉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吧,紫鹃也同样继承了林黛玉的一大特点----自重。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五十七回中的一段描写“一面说,一面见他穿着弹墨绫薄绵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宝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摸了一摸,说:“穿这样单薄,还在风口里坐着,看天风馋,时气又不好,你再病了,越发难了。”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说着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房去了。”,可是可怜的贾宝玉怎吃得消这些?“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因祝妈正来挖笋修竿,便怔怔的走出来,一时魂魄失守,心无所知,随便坐在一块山石上出神,不觉滴下泪来。”。紫鹃不像别的一些丫鬟一样那样去有意无意的亲近宝玉,却极力帮助林黛玉,真的是很令人钦佩。

紫鹃的美好内心世界,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那一章里,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紫鹃最关心的是黛玉的“病”——“身病”和“心病”。所以她不仅在生活上对黛玉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她更关心黛玉与宝玉的婚事,并想方设法地促成之。紫鹃时刻都在关注着主子们对黛玉态度的变化,深知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已与日俱下、再加上“金玉良缘”的威胁,她深为黛玉隐忧。为了摸清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就用“情辞”对宝玉进行试探。这一“试”,闹出了大乱子;—宝玉“急痛迷心个昏死过去,醒来后还大病了一场。紫鹃不仅成了众矢之的,受尽了谩骂和埋怨,还得日夜陪伴宝玉。然而她并不后悔。她这一试,试出了宝黛爱情的深度,试出了黛玉在宝玉心目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使紫鹃一块石头落了地。宝玉病愈,紫鹃回到潇湘馆,夜深人静时,她对黛玉说:“……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又说:“没听见俗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她劝姑娘趁老太太还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紫鹃认为,宝黛是美满的一对;他们的婚姻关系着黛玉的一生幸福和生命。一次,薛姨妈笑说,要向老太太说把黛玉许给宝玉时,紫鹃竟天真地对薛姨妈说:“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紫鹃的苦心是难以兑现的,封建势力终于毁灭了宝黛这对叛逆者的爱情,“金玉良缘”战胜了“木石前盟”。

紫鹃为了黛玉的幸福,可谓不借一切,甚至粉身碎骨肝脑徐地也心甘情愿。黛玉病危,二宝结婚时,林之孝家的要她去侍候宝玉、宝钗结婚时,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林奶奶,你先请吧!等着人死了,我们自然是会出去的,哪里用这么……”黛玉死了;有情人难成眷属;宝玉和宝钗成亲,无情者反成眷属。紫鹃是多么心胆俱裂,柔肠欲断!她内心是多么激愤而又感到孤独啊!宝玉婚后不久的一个夜晚,宝玉“见紫鹃独自执灯,又不是做什么,呆呆的坐着。”这是一个多么凄楚欲绝而又空虚寂寞的少女啊!“算来竞不如草木石头,无知无觉,倒也心中干净!”她看破红尘,跟随惜春出家了。但在青灯古寺之旁,她将永远杯念那饮恨而死的知已林黛玉。

总之,在紫鹃身上也或多或少的体现着一些自由的精神,虽然不是很多,但由于红楼梦的主旨是由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来体现出来的,所以曹雪芹也并没有必要去再塑造一个“封建叛逆者”,一个“自由战士”,一个与丫鬟身份不相符合的人物形象。因而我认为曹雪芹这样来塑造紫鹃是很合适的,塑造出来的形象也是很合理的,很真实的,实际上紫鹃的性格也是很能让人喜欢的。
应该说,从各方面来讲紫鹃都能成为红楼梦中最优秀的丫鬟之一,她的“精神”虽然不再具有任何的“时代意义”,但还是很令人钦佩的。曹雪芹将慧字给了紫鹃,紫鹃也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http://www.reddream.net/Index.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6
紫鹃,本名鹦哥,本市贾母身边一个二等丫鬟,后来给了黛玉。我也很喜欢她。在红楼梦中,紫鹃几乎可以说是最了解黛玉、最关心黛玉的人。她善良聪慧,诗黛玉最贴心的人。看一下书就知道,没有那一对主仆能像她们两个那么好了。
第2个回答  2008-03-09
<<慧紫鹃情辞试宝玉>>章中显现

紫鹃犹如一朵纯洁的紫鹃花在大观园中摇曳,展示着一个地位低下的仆人的人格魅力.
第3个回答  2008-03-16
  紫鹃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紫鹃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叫鹦哥,后来林黛玉进贾府以后,贾母让鹦哥去服侍黛玉,并改名为紫鹃。后来就成了黛玉身边十几个女仆当中,地位最高的一个,成为与鸳鸯、平儿等人地位相当的“首席大丫头”。

  在所有的大丫头当中,紫鹃的戏分相对较少,出场的机会也不多,几乎没有什么独立活动。但即便如此,紫鹃却格外值得人们注意,这是因为,惟有她敢于批评黛玉!而且更为绝妙的是,她竟然能让常耍小性子的黛玉心悦诚服。

  在鸳、平、紫等大丫鬟当中,紫鹃的戏最少,但是紫鹃有几场戏,曹雪芹写得非常地出彩。曹雪芹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写这个人物他要么不写,要写的话,几笔,就像优秀的画家那个速写式的,几下就把人物的精神面貌,气质什么都勾勒出来了。

  紫鹃她有一个特点,她最了解黛玉,由于黛玉体弱多病,又爱生气,动不动就掉眼泪,所以谁都不敢说她,一说她就哭。你们可注意一下,整个《红楼梦》当中,谁敢说黛玉?就是紫鹃,而且紫鹃对黛玉的批评还特别重,分量特别重。另外,特别高明的在哪儿呢?紫鹃最懂得怎么样才能让这黛玉接受她的批评。紫鹃是丫头,黛玉是主子,是小姐,紫鹃她就有办法让黛玉接受,她话说那么厉害,黛玉还没辙,这就显出紫鹃的不凡了。比如说,二十九回,由于张道士给宝玉提亲,那么这事回来以后,黛玉知道了就不高兴了,就哭哭啼啼了,那么就跟宝玉生气了。宝玉呢,也急了,宝玉心想,我那么爱你,你还不信任我,宝玉气就,砸那个玉。结果好,弄得是嚎啕大哭,俩人都哭。哭完以后,俩人又都后悔。结果紫鹃就直截了当地说这黛玉,她说:“别人不知道宝玉的脾气,难道咱们也不知道吗!”她说:“若论前日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丫头批评小姐“浮躁”。她说,别人不知道宝玉那脾气,你还不知道吗!为那玉也不是闹了一遭两遭了,意思就是说,你“浮躁”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浮躁”,你老不信宝玉。这批评分量不轻啊!黛玉当然不服,结果紫鹃就具体分析了,她说,那天你还把宝玉挂那块玉的那个穗子,那是黛玉织的,当时夺过来剪了,就批评她这事做得不好,是误剪,而且责怪宝玉了。紫鹃说:“宝玉若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常要歪派他。”这话是句句说到点子上,而且说得比刚才更重了,刚才不过说“浮躁”,现在说“小性”、“歪派”,而且是“七分不是”--主要责任在你。结果,这时候外边有人叫门,紫鹃一听,就知道是宝玉来了,而且她一猜,知道宝玉准是来赔不是。黛玉说:“不许开门。”紫鹃就说:“姑娘又不是了。”你看,又批评她。所以,她们的位置等于颠倒过来了,紫鹃成了小姐了,姑娘又不是了。我们看,下面紫鹃怎么说,她说:“这么热天毒日头底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紫鹃知道黛玉最爱宝玉,你把宝玉晒坏了,你忍心吗!这话一说,黛玉果然心动了,紫鹃开门去了,完了宝玉进来赔不是了。紫鹃明白,宝玉就是黛玉的一切,所以紫鹃总是处处以宝玉对她如何好来打动她,不能让宝玉受苦来打动她,谁也降不了黛玉,真是“一物降一物”--紫鹃就能把黛玉给降了。
  欣赏紫鹃:欣赏她的聪明、灵慧;欣赏她的温柔而不冷漠、持久而不张扬;欣赏她的那份细致、那份单纯、那份果断、那份贴心。惟有她,最适合美丽、孤傲、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为了林妹妹,她曾情辞试宝玉;为了林妹妹,她曾无畏斥宝玉。此情此义,令人深深震撼!由此。我深深地喜欢上了紫鹃。
  紫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忠心为主”,这体现在很多方面。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林黛玉正和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忽然下起雪来,紫鹃忙打发雪雁送了个手炉来。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雪雁是林黛玉从江南带来的,应该跟林黛玉从小生活在一起,却没有想到这一点;而紫鹃是后来跟着林黛玉的,却考虑得如此细致,令人惊叹,这当中固然有紫鹃比雪雁大几岁的缘故,但紫鹃对林黛玉的关心的细致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紫鹃对林黛玉的“忠心”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小的细节上,最让我感叹地是她对黛玉的心病----“能否与宝玉结为同好”的了解与理解。当林黛玉因为这心病“为伊消得人憔悴”时,紫鹃想出了一条妙计----来试一试宝玉的真心。呆呆的宝玉一听说“林妹妹要回苏州”,立即吓得个半死,“呆呆的,一头热汗,满脸紫胀”,“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已死了大半个了”;林黛玉也气得不轻,对紫鹃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这时的林黛玉怎么会知道紫鹃的良苦用心呢?当然,这一试的结果让紫鹃很满意,得出了“宝玉的心倒实”的结论。林黛玉也逐渐知晓了一些,“黛玉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这边事务尽知,自己心中暗叹。”一回到潇相馆,紫鹃立即向林黛玉“报告成果”,这也就成就了我认为的红楼梦中的最精彩的情节之一,
  曹雪芹在一部《红楼梦》里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形象、性格的塑造,不只独具个性,而且相互交织、相互辉映,尤其是金陵十二钗和她们的丫头,不仅在性格上相互补充,而且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神韵上的契合。譬如容貌丰美、随分从时的薛宝钗与善体人意、娇憨婉转的黄莺儿;英豪阔大的史湘云与不识阴阳、笑语如痴的翠缕;孱弱的候门艳质贾迎春与大胆叛逆的司棋;政治家风度的贾探春与语言犀利、不让主人的侍书……那么,娇弱的林黛玉,作者将给她安排一个什么样性格的贴心人呢?这时,紫鹃便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紫鹃的出场,差不多是与林黛玉同步的。小说第三回,林黛玉辞父离家,投奔到贾府,“只带了俩个人来:一个是自己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名唤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小丫头名唤鹦哥的与了黛玉。”鹦哥这名字,在第三回后便不再出现了,但我们可从鸳鸯同平儿的一段对话中推出鹦哥便是后来的紫鹃。紫鹃作了黛玉的侍女后不久,二人就越过了主仆的界线,结成了莫逆知心。用紫鹃的话来说:“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偏偏他又和我极好,比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俩个离不开……”(五十七回)。黛玉却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向守在病榻旁的紫鹃倾吐真情:“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服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第九十七回)黛玉临终时,又紧紧攥住紫鹃的手不放:“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服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俩个总在一处,不想我……”(第九十八回)紫鹃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她何以成为贵族小姐林黛玉的知心,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紫鹃这一形象,作者并没有进行集中的描绘,而是散见在各个章节中的。将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我们可以得出对紫鹃的最直接的印象:善良聪慧,温柔贴心。她第一次以“紫鹃”的名字在书中出现,是派雪雁给林黛玉送手炉。黛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走了没多久,紫鹃就牵肠挂肚,担心黛玉纤弱多病的身体抵挡不住风雪严寒,马上打发雪雁给黛玉送去取暖的手炉。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细节:当黛玉久久伫立于花荫之下,向怡红院张望,看见贾母、王夫人等去探望卧床的宝玉时,联系到自己的身世,想到有父母的好处,泪流满面,紫鹃将她从悲伤中唤了出来:“姑娘吃药去罢,开水又冷了。”中秋之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寂静的凹晶馆联诗琢句,深夜未归时,紫鹃又穿亭绕阁,满园寻找,生怕黛玉累着,冻着。林黛玉身体和情绪的细微变化,紫鹃更是一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六十七回,林黛玉收下了薛蟠从江南带来由宝钗分送给她的礼物,其中有黛玉家乡苏州虎丘的“自行人”,黛玉由睹物而思乡,由思乡而伤己:“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不觉又伤起心来。”紫鹃“深知黛玉心肠,但也不敢说破”,便做了一番劝慰开导,让黛玉不要伤心,免得宝姑娘误会,又提到如今身体在慢慢变好,但还没有大好,要自己珍重。如果哭坏了身子,叫贾母看着添了烦恼。紫鹃的话语中有安慰,有批评,但又说得十分得体,一片真情自然流露。
  丫头服侍小姐,这固然是封建家庭中被视为本分的事,但如此尽心周详,显然已经超越了主仆的界线而上升到朋友知己。
  紫鹃不仅在生活上对黛玉体贴细心,尽显聪慧可人的本质,在精神上更是黛玉的忠实支持者。在大观园里,只有她真正理解宝黛之间的爱情。这也是黛玉引紫鹃为知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大观园的丫头群里紫鹃是迥异于别人的,她仿佛始终把自己锁闭在潇湘馆里,替黛玉照顾翠竹和鹦鹉,她的性格孤洁而娴静,即使贾母和宝玉的屋里也很少见到她的踪迹。然而,对黛玉又感情真挚,不只倾心尽力照顾、服侍,温暖着黛玉病弱的身体和寄居的苦情,而且时时为宝黛的爱情危机排忧解纷、献策出力。黛玉一心一意地爱着宝玉,紫鹃是清清楚楚的。虽然宝玉也当着紫鹃的面明确表露过对黛玉的爱意:“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第二十六回)但宝玉生活在珠围翠绕的环境中,他对黛玉的感情是否也坚如磐石呢?这是紫鹃放心不下的。于是,出于对黛玉的一片至诚的爱心,“慧紫鹃”上演了“情辞试莽玉一幕”。
  宝玉去潇湘馆探望黛玉,因黛玉午觉不敢惊动,就和紫鹃到回廊上闲话,紫鹃乘机说道:“‘姑娘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她,远着你恐还不及呢!’说着,便携了针线进别的房里去了。”
  “宝玉见这般景况,心中象浇了一盆冷水,只瞅着竹子发了一回呆……顿觉一时魂魄失守,便坐在一块山石上出神,不觉滴下泪来。”
  当这一瓢冷水泼得宝玉呆坐在沁芳亭后落泪时,紫鹃知其已动真情,还不信实,又“一经来寻宝玉,”“挨他坐着”,换了一种情绪,杜撰出林妹妹要回苏州的言辞来进行试探。宝玉先是不信,紫鹃便冷笑道:“你太看小了人……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所以早则明年春,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必有人来接的了。”
  宝玉听到黛玉归期已定,恰似与心上人生死永诀,“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一身发热,满脸紫涨,眼珠发呆,指甲掐在人中上也没有知觉。
  这一试,在荣国府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袭人兴师问罪,贾母愤怒责骂,这些都像冰雹一样砸在紫鹃头上,而紫鹃却毫无怨言,因为她试出了黛玉在宝玉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试出了宝玉对黛玉生死不渝的爱情。她由衷地为宝黛爱情的坚贞而喜悦,欣慰。紫鹃在“试玉”中看到了宝玉的实心,而读者也在“试玉”中见识了紫鹃的聪明勇敢和侠骨柔肠。
  “试玉”的成功,使紫鹃对宝黛爱情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信心。她热烈地期盼这对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并真诚地抓住一切时机,为促成这一婚姻的美好归宿而努力。
  “试玉”后不久,薛姨妈到潇湘馆做客,谈到婚姻大事时,薛姨妈对宝钗说:“我想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得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给了他,岂不四角俱全?”紫鹃看来,这是不可错过的良机,于是,紫鹃跑过来道:“姨太太既然有这个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第五十七回)主子谈话,奴婢是不能插嘴的,但一心为黛玉着急的紫鹃已顾不得这些了,鼓动薛姨妈去撮合宝黛的婚事。然而薛姨妈心中早就装着“金玉良缘”之说,她所谓的“四角俱全”,只不过是说给黛玉的门面话而已。紫鹃希望她去促成宝黛的婚事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次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她纯真无私的性格,却跃然纸上。
  紫鹃从小来到富贵流传已近百年的封建贵族大家庭府,虽然地位卑微,但她却禀性松柏,心地高洁,从不趋炎附势。这与孤傲的黛玉在气质上是相契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就更自然而然地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高尚的情谊。
  贾府里处处争财夺势,讲势力、耍阴谋,说话干事都要察言观色,见风驶舵,无论主子奴才,都想方设法讨好有势力的人,以从中得到好处。权势赫赫的王熙凤,为了巴结贾母,故意在赌钱时输给她,以讨得老太太的欢心。薛宝钗也时常奉承:“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怎么巧,巧不过老太太去。”听得贾母喜笑颜开:“当年我像凤姐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第三十五回)在丫头中就更不必说,像袭人,为讨好王夫人,不惜暗箭伤人,被称为“西洋花点子哈巴儿”(第三十七回)。而紫鹃在这群戴着虚伪面具的人中始终洁身自好,保持着做人的真本色。在“痴丫头误拾绣春囊”引发的抄检大观园中,敢于主动站出来说话的只有两个丫鬟:“一个是锋利刚强的晴雯,一个是温和娴静的紫鹃。当杀气腾腾的抄检者来到怡红院时,那晴雯“挽发”、“倒箧”,当着那些当家奶奶、陪房奶奶的面辛辣讽刺;紫鹃却是沉着冷静,冷眼旁观伺机反击。当这些人凶神恶煞地来到她房中,抄出宝玉的旧物时,作威作福地要追究这些东西的来历,她却不慌不忙地笑着说:“直到如今我们两下的帐也算不清,要问这一个,连我也忘了是哪年哪月有的了。”(第七十四回)她不仅没有被这些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反而不卑不亢,不愠不火地笑着说话。这种笑不是献媚、逢迎的笑,而是对那些狐假虎威的人的嘲笑。在这次查抄事件中,虽然她与晴雯的反抗方式不同,但那种不畏权势的正直品质同样令人敬佩。
  黛玉本性懒与人共,心高气傲,从不趋炎附势,讨好奉承。她寄居贾府,孤苦伶仃,没有一点势力,在这种情况下,紫鹃并没有去逢迎讨好贾母、王夫人等封建家长,反而将全部心思用在关怀照顾黛玉身上。尤其是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已江河日下,而人们都将热情献给即将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薛宝钗时,紫鹃依然守在黛玉身边。第九十九回,贾府上下都为宝玉宝钗办喜事去了,人们一反过去那种“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的态度,“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紫鹃一边照料,一边还“天天三四趟告诉贾母”,此时贾母的心早已扑在宝玉、宝钗身上,把黛玉丢在了一边,紫鹃愤怒地责骂这些主子们“狠毒冷淡”(第九十七回)。
  黛玉垂危,紫鹃只得请来孀居须回避宝玉成亲的李纨来料理。当时,紫鹃悲哀的“在外间床上躺着,颜色青黄,闭了眼只流泪,那鼻涕眼泪把一个砌花锦边的褥子已湿了碗大一片。”当黛玉弥留之际,林之孝家的前来传达贾母和凤姐的命令:“那边用紫鹃姑娘使唤使唤呢”。而紫鹃色正词严地拒绝道:“林奶奶,你先请罢!等着人死了,我们自然是要出去的,那用这么——”(第九十七回)这句话虽然没有说完,但满腔的怒火已溢于言表了。她不顾头上贾母、凤姐的巨大压力,不顾自身的祸福安危,坚持守护着黛玉。试想一下,如果她是那种“温柔和顺”的风派人物,她就会扔下垂危的姑娘,乘机投到宝二奶的身边去讨好立功,作为明日进身之阶;如果她是个毫无见地,唯唯诺诺地庸人,她也就顾不了姑娘的死活,委屈从命而去。而紫鹃毕竟没有辜负黛玉的真心,她恰如一道火光,虽然微弱,却一直在黛玉黑暗寂寞的心中闪亮。
  从黛玉这方面来说,她为紫鹃这种独立人格和美好品质的完善与保持提供了一块纯净的土壤。紫鹃所处的环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贵族世家——贾府,在这个封建等级秩序森严的豪门世族,作为奴婢,只有俯首听命,忍受压迫的份儿。当紫鹃成为黛玉的侍女,特别是随黛玉搬进风尾森森,龙吟细细,幽静宜人的潇湘馆后,紫鹃生活的具体环境变了,她与贾府贵族主子在形式上离得远了。潇湘馆的美好环境,黛玉待她姐妹似的情谊,给了紫鹃以新的影响。林黛玉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可是到她父亲林如海,家业已经衰败,母亲去世后她寄居在贾府,继而父亲过世,她实际上已成了丧失一切依靠,寄人篱下的孤女。在人们的眼里,她不是什么正经主子,所以除了贾母疼爱外,别人只不过是应景儿,还有人多嫌她的,敏感的黛玉自然心知肚明。在大观园里,她冷眼旁观一切人的举止行为,自己内心却是异常孤苦寂寞的。因此,对于紫鹃这样一个朝夕相处,知寒知暖又聪明纯静的女孩儿,自然会引为知己。紫鹃这个贾府的奴婢,在潇湘馆这个小小的独立王国内,成了黛玉心目中唯一的亲人。黛玉待紫鹃这种超越主奴之分的感情,在无形之中,使紫鹃的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进一步的净化、提升。
  作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在待人上重情而不重地位、金钱、权势。她不像封建正统的小姐如探春、宝钗般具有森严的等级观念,视丫鬟为“什么也不懂的糊涂人”(第三十二回),甚至如同“猫儿、狗儿”(第六十四回)。如香菱拜她为师,她也不拂其意,欣然应允,认真地教她作诗。
  贾府里主仆之间等级森严,主子可以随便虐待奴仆,稍不遂意,便是打骂、动刑,更有甚者逼死人命。黛玉这位“专挑人不是”的小姐却从未行使过主子权力打骂过紫鹃,反而还能宽容虚心地接受紫鹃的责备。在“痴情女情重愈斟情”那场轩然大波后,林黛玉“日夜闷闷,如有所失”,紫鹃不仅能度其意,而且直言了这位小心眼儿姑娘之失:
  “若论前日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别人不知宝玉那脾气,难道咱们也不知道的。为那玉也不是闹了一遭俩遭了。”黛玉啐道:“你倒替别人派我的不是,我怎么浮躁了?”紫鹃道:“好好的,为什么剪了那穗子?岂不是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我看他素日在姑娘身上就好,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是派他,才这么样。”(第三十四)这中肯的批评,就像是朋友之间、姐妹之间,让我们看到了俩颗同样无私、真诚的心。
  曹雪芹对紫鹃的塑造,是随着情节发展逐步完成的,她使贯穿全书的宝黛爱情悲剧以及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得到了一种照应和补充。黛玉美丽娇弱、冰雪聪明,紫鹃温柔贴心、伶俐可人;黛玉孤傲清高、敏感多疑,紫鹃不卑不亢、坦诚纯真。面对自己的爱情,黛玉有太多的顾忌;面对痴心的黛玉,紫鹃无私关切,倾心相助。人们在想到黛玉时,必然会想起紫鹃,在赞美宝黛爱情时,必然不会忘记这个聪慧的“红娘”。在千红万艳的大观园中,她就宛如一朵清新的小花,平凡但却质朴、可爱,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资料:百科.知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