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谁写的?

如题所述

作者是张恩洁。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是一副回文联,就书在书在云南通海鼓楼古柏阁的月门两侧。关于它的来历却费周折,据说上下联相成中间隔了十年。

作者张恩洁1936年在“凤仪亭”观雨时拟出上联,却一直对不出下联来,直到1946年底回通海,才琢磨出“香柏鼓风古柏香”之句。1950年请人木刻后悬于古柏阁。后来因各种缘故三次取下又三次挂上。

秀山之秀,秀在小巧玲珑;轻雨之轻,轻在细雨朦胧,“秀”与“轻”取意可谓相辅相成。

“香柏”虽非地名,但从“秀山古柏阁”化出,恰是绝配。古柏乃指“秀山三绝”之宋柏,就在阁后大雄宝殿前的阔院里。

此联倒过来读,其句读是:秀山青,雨轻山秀;香柏古,风鼓柏香。雨轻:雨轻轻地下;风鼓:风慢慢地吹;正读是名词,反读是动词,动静结合,颇有韵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5
云南通海秀山之顶涌金寺的风景
涌金禅寺位于秀山螺峰顶,也称大顶寺,取佛家语“地涌金莲”之意而命名。滇中、滇南教众常聚于此,是著名的“滇中大刹”。

秀山涌金寺“秀山古柏阁”匾额下,挂着“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秀山轻雨青山秀”是【张恩洁】在【1936】年构思而成,但一直对不出下联来。1946年秋张去了一趟香港,曾用"香港和风合港香"为对,平仄对仗固可,但香港、秀山相距太远,不伦不类,所以用不成。到1946年底回通海,琢磨出“香柏鼓风古柏香”之句。书成后请木工刊刻,于1950年元旦悬于秀山古柏阁下。

 对联悬挂不久,一位老绅士看见后说:“作也作不好,写也写不好,这样的对联怎能挂在这里丢通海人的脸,给我下掉!”当时有一位知道此联创作经过的朱先生在场,劝其倒念上去看看,这位老绅士斟酌后才无言而退。此联第一次免掉了被取下的命运。
  1951年张恩洁被错处,对联当然不能悬挂于游客众多的秀山上,1954年两位省级干部到秀山寻看此联,以不能因人废言,乃命重悬。但在1967年扫"四旧"时,此联又第二次被取下。1974年修理秀山古建筑时秀山负责人于杂物中找出残骸,拼补复原后挂还原处。后于1975年不知何故,此联第三次又被取下。后来张写了一篇题为《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的创作经过》在《秀山群众文艺》1980年第2期刊出。约于1980年二三月份此联才又被悬挂出来。嗣后《春城晚报》也有人以此联为题著文叙述介绍,云南广播电台也于1980年9月25日两次广播介绍。

来源:《新编玉溪风物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是一副回文联,就书在书在云南通海鼓楼古柏阁的月门两侧。关于它的来历却费周折,据说上下联相成中间隔了十年。作者张恩洁1936年在“凤仪亭”观雨时拟出上联,却一直对不出下联来,直到1946年底回通海,才琢磨出“香柏鼓风古柏香”之句。1950年请人木刻后悬于古柏阁。后来因各种缘故三次取下又三次挂上。
  此联堪回味,因“秀山”二字为地名,“秀”是仄声又是形容词,“山”是平声是名词。“轻”和“青”同是形容词,同音而不同义。秀山之秀,秀在小巧玲珑;轻雨之轻,轻在细雨朦胧,“秀”与“轻”取意可谓相辅相成。“香柏”虽非地名,但从“秀山古柏阁”化出,恰是绝配。古柏乃指“秀山三绝”之宋柏,就在阁后大雄宝殿前的阔院里。此联倒过来读,其句读是:秀山青,雨轻山秀;香柏古,风鼓柏香。雨轻:雨轻轻地下;风鼓:风慢慢地吹;正读是名词,反读是动词,动静结合,颇有韵味。
第3个回答  2012-11-14
哈哈 这个可是号称天下第一回联啊 大观楼长联齐名 云南通海秀山之顶涌金寺的风景
涌金禅寺位于秀山螺峰顶,也称大顶寺,取佛家语“地涌金莲”之意而命名。滇中、滇南教众常聚于此,是著名的“滇中大刹”。全寺占地5000余平方米,宋嘉熙年间始建,由山门、大殿、东西配殿、天井、长廊等组成,据传其大雄殿所悬“净域宏开”匾原为民国期间云南省主席龙云的秘书蒋松华代书,后因字小不称,再由孔竹雅重书龙云阅后刊刻。寺内之秀山古柏阁建筑稳固,柱石遍布楼底,又有粗壮斗拱支撑,虽历地震多次,仍岿然不动,其檐下所悬“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为秀山第一回文联,颇具声名。涌金寺院中集“秀山三色”之“两色”———宋朝古柏和元朝香杉,另“一色”为还鹤楼前的明朝玉兰。其树笔直参天,仰观帽落,树干粗壮,非四五人不能合抱
希望你满意
第4个回答  2012-11-14
赞一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