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称皇帝为“陛下”吗?

陛下,皇上,万岁爷,官家...这些分别是哪些朝代的称呼?或者说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宋朝时称皇帝为“陛下”。

1、陛下

原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出自《韩非子 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意思是陛下即使同金石一般的长寿,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的。

秦朝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史记 秦始皇本纪》:“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意思是从上古道现在谁也比不上陛下威德。

汉蔡邕《独断 上》:“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

意思是陛下本来并不是指皇帝,陛原来是指台阶,陛下则是指皇帝下面的侍者,大臣们不能直呼皇帝位天子,奏本的时候通过侍者传达,因此呼陛下,久而久之,陛下成为皇帝的尊称。

2、万岁:

“万岁”本为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

出自《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意思是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捧璧,田单假装投降燕王,冯谖焚烧孟尝君债券,左右和百姓都喊万岁。那个时候七个国家,听过你的,都称呼你万岁。秦、汉以来,臣下面见君王,拜恩庆贺,都是这样称呼。”

自汉武帝后,“万岁”一词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名词。

3、官家:

官家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指朝廷、官府、公家。尊称作官的人。

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神宗是个聪明的官家,朝廷上大纲小纪,一一要从新整理一番。”

意思是神宗是个聪明的皇帝,朝廷上大纲小纪,每个要重新整理一番。

从五代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

4、上

这是一个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出自:《管子 君臣下》:“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意思是对人民要求的少,人民就易于供应。

5、天子

古以君权为神授,谓君主秉承天意治理人民,故称天子。

出自:《诗经 大雅 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意思是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的功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陛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漫谈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9

宋朝时称皇帝为“陛下”。

1、陛下

原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韩非子 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秦朝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是臣僚自己对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种称呼,因为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转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到后来,不仅臣僚,就是老百姓,或者这一国的人对另一国的帝王,表示尊敬,也一律用了“陛下”这一称谓。

2、皇上

明清时代大臣对皇帝的称呼。“皇帝”、“陛下”从秦朝开始,后来才发展出“万岁”“至尊”“官家”等称呼。皇上到了清朝才成为皇帝的主要称呼,其他朝代,对皇帝的通用称呼基本为“陛下”。

3、万岁爷

汉武帝后,“万岁”一词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名词。自唐朝起,中国人开始使用“万岁”表达对皇帝的祝福。满清时,出现一大批为表示对方地位高而自己地位低贱的称呼,称呼地位高的人开始加“爷”,比如以前有称呼皇帝为万岁的,变成万岁爷。

4、官家

臣下对皇帝的尊称,从五代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神宗是个聪明的官家,朝廷上大纲小纪,一一要从新整理一番。”

意思是神宗是个聪明的皇帝,朝廷上大纲小纪,每个要重新整理一番。

5、天可汗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对其君主称“可汗”,唐太宗贞观四年,西北各族君长请太宗为天可汗,表示拥戴。后凡唐王朝给予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皆称皇帝“天可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漫谈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20

宋朝时称皇帝为“陛下”。

“陛下”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秦朝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史记 秦始皇本纪》:“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意思是:自上古开始所有人都不及皇上的威德。

万岁原为古人饮酒上寿之祝词,上下通用,自汉武帝后,“万岁”一词就成了皇帝的专用代名词。

晋称天子为‘官家’,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

圣对皇帝的尊称,凡有关帝王及王朝的事物均冠以圣,如圣主、圣旨等。皇帝的别称还有云官、驾、衮、上帝、上皇、大王、皇王、大君、王公、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等。

扩展资料:

古代臣子用“陛下”来称呼君主,这“陛下”的本意是什么呢?中国古人讲话很客气,对于国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称呼,那就找个替代品吧。这个替代品就是宫殿内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名称为“陛”。

这个台阶一般是木质结构的,或者是土造的,有卫士把守。臣子要上台阶,要经过陛下的卫士允许;要跟台上的皇帝说句话,也要经过陛下的卫士捎话,通过卑者向尊者传递。久而久之,就通过这个建筑物来称呼君主和皇帝。

守卫陛的卫士们其实也不轻松。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秦朝时,有个名叫优旃的滑稽演员,是个侏儒,很善于脱口秀。某天秦始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当时下大雨,君臣们喝酒吃肉,其乐融融,台阶上的卫士们——“陛楯”,却冻得瑟瑟发抖。

优旃很同情他们,对他们说:“弟兄们,想不想歇会儿?”这个建议当然得到卫士们的积极响应。优旃叮嘱说:“待会我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就要大声应答。”

没多久,宫殿里山呼万岁,优旃就趴在栏杆上向卫士们大喊:“陛楯郎。”卫士们大声回答:“在。”优旃说:“别看你们长得高高大大,却在雨中立着,还不如我这个矬子,在这里饮酒作乐。”秦始皇一听,大发慈悲,于是让“陛楯”们轮流站岗休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漫谈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皇帝为何被称“陛下”? 避讳直接称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22

宋朝时称皇帝为“陛下”。

陛下”是正式称呼,但是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色的平时称呼。

比如,唐朝一般叫皇帝“圣人”;宋代一般叫皇帝“官家”。

天子:天子一词早于皇帝制度的产生。统治天下者以上天之子自居,故称天子。皇帝制度产生后,皇帝亦称天子,为他称。

朕 :朕是皇帝的自称。秦王嬴政称帝前,普通人都可自称朕,秦始皇以后,朕成为皇帝一人的专称。

皇上 :史学家记载历史或臣下相互对话时多称皇帝为“上”、“皇上”、“圣上”、“主上”等。所以,皇帝的诏书或口谕,也称“上谕”。

陛下:大臣对皇帝或临朝皇太后的称呼。在西方国家,对国王也称陛下。

至尊:意谓极为尊贵。皇帝至尊无上,故常用至尊代表皇帝。

大家:唐朝权阉李辅国骄横跋扈,竟对唐代宗狂言:“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吩咐。”很明显,大家就是指皇帝。

寡人:古代侯王自称孤、寡人、不谷等,意为少德之人,以示自谦。唐代以后只有皇帝才可称寡人。

乘舆:本意是指皇帝所乘之车或皇帝的衣冠器物。由于皇帝至尊无上,臣民不敢指斥,便用“乘舆”做代表。

扩展资料: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战国策·燕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可能是臣僚自己对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种称呼,因为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转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

到后来,不仅臣僚,就是老百姓,或者这一国的人对另一国的帝王,表示尊敬,也一律用了“陛下”这一称谓。“殿下”一词出现于古籍要比“陛下”迟得多。

一般说来,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都用“殿下”这一尊称。例如南北朝时丘迟《答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中的“殿下”,即指临川郡王萧宏。

但是“殿下”主要用于太子和亲王。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是当时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例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故以“阁下”相称。

相关解读古代臣子用“陛下”来称呼君主,这“陛下”的本意是什么呢?中国古人讲话很客气,对于国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称呼,那就找个替代品吧。

这个替代品就是宫殿内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名称为“陛”。这个台阶一般是木质结构的,或者是土造的,有卫士把守。

臣子要上台阶,要经过陛下的卫士允许;要跟台上的皇帝说句话,也要经过陛下的卫士捎话,通过卑者向尊者传递。

久而久之,就通过这个建筑物来称呼君主和皇帝。守卫陛的卫士们其实也不轻松。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秦朝时,有个名叫优旃的滑稽演员,是个侏儒,很善于脱口秀。

某天秦始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当时下大雨,君臣们喝酒吃肉,其乐融融,台阶上的卫士们——“陛楯”,却冻得瑟瑟发抖。

优旃很同情他们,对他们说:“弟兄们,想不想歇会儿?”这个建议当然得到卫士们的积极响应。优旃叮嘱说:“待会我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就要大声应答。

没多久,宫殿里山呼万岁,优旃就趴在栏杆上向卫士们大喊:“陛楯郎。”

卫士们大声回答:“在。”优旃说:“别看你们长得高高大大,却在雨中立着,还不如我这个矬子,在这里饮酒作乐。”秦始皇一听,大发慈悲,于是让“陛楯”们轮流站岗休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01

“陛下”是正式称呼,从秦汉时期就这样了,但是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色的平时称呼。

比如,唐朝一般叫皇帝“圣人”;宋代一般叫皇帝“官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