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期的官职划分

如题所述

武则天时期唐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中央各部门长官:

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武官: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麟台。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

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缮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命参与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的礼遇,常超过宰相。

地方长官: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试官、加官与赠官:

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得更加普遍。唐代无固定的加官称号,凡在正式官职之前加“检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见习、试用之职称里行使(或称里行)。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扩展资料: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

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

唐太宗贞观八年,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

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

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预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代官员品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8

武则天时期依然沿用唐高宗时期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此外中央还有殿中省和秘书省,只是这两省职能不大。

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长官本为尚书令,但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以左、右仆射为首。中书省是皇帝颁布大政文书的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下有中书舍人六人,此外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等谏官。门下省则是审核大政文书之机构。

由于尚书权力太大,因此后来设立左右仆射(射读作yè)代行大权。左右仆射就是宰相。后来,此二职要加同中书门下的头衔才是宰相。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名位很高,也不常设。于是,给其他管理加上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就为宰相。

宰相平时在政事堂讨论朝政,政事堂会议成为协助皇帝统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六部分管各种具体行政事务,下各设四司。六部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后行。

其中吏部主管全国文官升迁,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民众、财赋,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管祭祀,下设礼部、祠部、膳部等四司;兵部负责武人选举、地图、车马、兵械等事务,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都四司。

刑部主管律令刑事,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工部负责山泽、纸笔、屯田、工匠等事务,下设工部、屯田、虞都、水部四司。三省六部制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台就是御史台,其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管理,参与大狱的审讯。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是御史中丞。

五监为国子监(掌文教);少府监(掌皇家工业生产);将作监(掌国家工程);军器监(兵器制造);都水监(掌水利建设)。

九寺有太常寺(掌礼仪祭祀);光禄寺(掌皇室食物);卫尉寺(掌兵器和仪仗);宗正寺(掌皇室族谱);太仆寺(掌皇帝车马);大理寺(掌刑法);鸿胪寺(掌邦交典礼);司农寺(掌国家仓储);太府寺(掌国家财政)。

    扩展资料:

    三省六部制发展概述: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宋公元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

    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如公元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

    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13
    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省长级。唐代州刺史 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没有实职。亦称为别驾。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较高,甚至会充任节度使 。 所以刺史要大一些。

    司马是从五品下的官员,在唐朝的时候,司马这个官职的职务就是协助当地的刺史办事,但是更多的只是个虚名而已,没有任何职权,几乎成为了朝廷贬官的一个代名词。大都督是从二品的,所以司马比它小。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到了元代许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万历三年(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清初,许州、禹州属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新密市)、新郑属之。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
    第3个回答  2012-11-13
    才子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文昌左、右相]:从二品。即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光宅元年尚书省改名为文昌台,后又改名文昌都省、都台、中台。文昌台下属官员还有: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左、右司郎中,从五品上;左、右司员外郎,从六品上。
    [天官尚书]:正三品。天官即原来的吏部,天官尚书也就是原来的吏部尚书。天官的其它官职还有:天官侍郎,正四品上;郎中,正五品上;员外郎,从六品上。
    [地官尚书]:正三品。地官即原来的户部。地官的其它官职还有:地官侍郎,正四品下;郎中、员外郎,品秩同天官。
    [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尚书]:同地官尚书。下属官职也同地官。春官即礼部,夏官即兵部,秋官即刑部,冬官即工部。
    [纳言]:正二品。纳言是鸾台的最高长官。鸾台原为门下省。鸾台的第二把手为鸾台侍郎,即原来的门下侍郎,正三品。
    [正谏大夫]:正四品下。原为谏议大夫。
    [给事中]:正五品上。
    [左、右补阙]:从七品上。
    [左、右拾遗]:从八品上。
    [起居郎]:从六品上。
    [城门郎]:从六品上。
    [符宝郎]:从六品上。
    [内史]:正二品。内史是凤阁的最高长官。凤阁即原来的中书省。凤阁的二把手为凤阁侍郎,即原来的中书侍郎,正三品;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起居舍人,从六品上;通事舍人,从六品上。
    [麟台监]:从三品。麟台即原来的秘书省,麟台监即原来的秘书监。麟台的其它官职有:少监,从四品上;麟台丞,从五品上;麟台郎,从六品上;校书郎,正九品上;正字,正九品下。
    [著作郎]:从五品上。著作郎是著作局的长官。著作局的其余官职有:著作佐郎,从六品上;校书郎,正九品上;正字,正九品下。
    [浑天监]:正三品。浑天监即原来的司天台。光宅元年改名浑天监,后又改名浑仪监、太史局。下属官员还有:少监,正四品上;丞,正六品上;主簿,正七品上;主事,正八品下;保章正,从七品上;灵台郎,正七品下。
    [殿中监]:从三品。为殿中省的长官。下属官员还有:少监,从四品上;丞,从五品上;尚食局、尚衣局、尚药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辇局奉御,正五品下。
    [司宫监]:从三品。司宫台即原来的内侍省。下属其它官职有:少监,从四品上;内侍,从四品上;内常侍,正五品下;内给事,从五品下,内谒者,从八品下;内寺伯,正七品下;寺人,从七品下。
    [掖庭令]:从七品下。是掖庭局的最高长官。掖庭局的其它官职还有:掖庭丞,从八品下;监作,从九品下。
    [太子内坊局令]:从五品下。是太子内坊局的长官。其余官职有:典内,从七品下;坊事,从八品下;典直,正九品下。
    [左、右肃政]:正三品。文明元年,御史台改名肃政台;光宅元年,再分为左、右台。左台监察各省、部、司及军旅;右台监察州县。下属官员有:侍御史,从六品下;主簿,从七品下;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监察御史,正八品下。
    [司常寺卿]:正三品。即原来太常寺卿。光宅元年改为司常寺。其下属其他官职有:少卿,正四品上;寺丞,从五品下;主簿,从七品上;博士,从七品上;太祝,正九品上;奉礼郎,从九品上;协律郎,正八品上;录事,从九品上。
    [郊社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上。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上;乐正,从九品下。
    [鼓吹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下;乐正,从九品下。
    [太医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下;医监,从八品下;医正,从九品下;医博士,正八品上;助教,从九品上;针博士,从八品上;针师,从九品下;按摩博士,从九吕下;按摩师,从九品下;咒禁博士,从九品下。
    [太卜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下;卜正,从九品下;博士,从九品下。
    [廪牺署令]:从八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正九品下。
    [司膳寺卿]:从三品。武后光宅元年由光禄寺改名。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四品上;寺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
    [太官、珍馐、良酝、掌醢四署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下。
    [司卫寺卿]:从三品。由卫尉寺改名。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四品上;寺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
    [武库署令]:从六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下;监事,正九品上。
    [武器、守宫署两署令]:正八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正九品下。
    [司属寺卿]:从三品。由宗正寺改名。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四品上;寺丞,从六品上。
    [太子庙、太子陵令]:从八品上。其下属官职有:丞,正九品下。
    [司仆寺卿]:从三品。由太仆寺改名。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四品上;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上。
    [乘黄、典厩两署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下。
    [典牧署令]:正八品上。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九品上。
    [车府署令]:正八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正九品下。
    [上牧监]:从五品下。其下属官职有:副监,正六品下;丞,正八品上;主簿,正九品下。
    [中牧监]:正六品下。其下属官职有:副监,从六品下;丞,从八品上;主簿,从九品上。
    [下牧监]:从六品下。其下属官职有:副监,正七品下;丞,正九品上;主簿,从九品下。
    [东宫九牧监丞]:正八品上。其下属官职有:录事,从九品下。
    [司刑寺卿]:从三品。由大理寺改名。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五品下;寺正,从五品下;寺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狱丞,从九品下;司直,从六品上;评事,从八品下。
    [司宾寺卿]:从三品。由鸿胪寺改名。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四品上;寺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下。
    [典客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下;掌客,正九品上。
    [司仪署令]:正八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正九品下。
    [司农寺卿]:从三品。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四品上;寺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下。
    [上林、太仓两署署令]:从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署丞,从八品下。
    [钩盾署令]:正八品上。其下属官职有:正九品上。
    [太原、永丰、龙门等仓仓监]:正七品下。其下属官职有:丞,从八品上。
    [司竹监]:从六品下。其下属官职有:副监,正七品下;丞,正八品上。
    [京都诸宫苑各监]:从五品下。其下属官职有:副监,从六品下;丞,从七品下;主簿,从九品上。
    [司府寺卿]:从三品。由太府寺改名。其下属官职有:少卿,从四品上;丞,从六品上;主簿,从七品上。
    [两京诸市署令]:从六品上。其下属官职有:署丞,正八品上。
    [常平署令]:正七品上。署丞,从八品下。
    [左藏署令]:从七品下。署丞,从八品下。
    [右藏署令]:正八品上。署丞,正九品上。
    [成均监祭酒]:从三品。武后垂拱元年由国子监改名。司业,从四品下;丞,从六品下;主簿,从七品下;录事,从九品下;博士,正五品上;助教,从六品上;五经博士,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正六品上;助教,从七品上。
    [四门馆博士]:正七品上;助教,从八品上。
    [律学博士]:从八品下;助教,从九品下。
    [书学博士]:从九品下。
    [算学博士]:从九品下。
    [尚方监]:从三品。垂拱元年由少府监改名。少监,从四品下。
    [左尚、右尚、中尚三署署令]:从七品下。署丞,从八品下。
    [通市监]:从六品下。由互市监改名。监丞,正八品下。
    [水衡都尉]:正五品上。由都水使者改名。
    [十六卫大将军]:正三品。将军,从三品;长史,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正八品上;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事,正八品下;司阶,正六品上;中候,正七品下;司戈,正八品下;执戟,正九品下;长上,从九品下。十六卫为:左右卫、左右武威卫、左右鹰扬卫、左右玉钤卫、左右千牛府、左右豹韬卫、左右监门卫、左右金吾卫。
    [亲府、勋一府、勋二府、翊一府、翊二府中郎将]:正四品下;左、右郎将,正五品上;亲卫,正七品上;勋卫,从七品上;翊卫,正八品上;兵曹参军事,正九品上;校尉,正六品上;旅帅,从六品上;队正,正七品上;副队正,正七品下。
    [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左、右果毅都尉,从五品下;别将、长史,正七品下;兵曹参军事,正八品下;校尉,从七品下;队正,正九品下;副队正,从九品下。
    [中府折冲都尉]:从四品下。左、右果毅都尉,正六品上;别将、长史,从七品上;兵曹参军事:正九品下;校尉,从七品下;
    队正,正九品下;副队正,从九品下。[下府折冲都尉]:正五品下。左、右果毅都尉,正六品下;别将、长史,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从九品上;校尉:从七品下;队正,正九品下;副队正,从九品下。
    [东宫文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从二品;太子宾客,正三品;太子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上;司直,正七品上;左春坊左庶子,正四品上;太子中允,正五品下;左赞善大夫,正五品上;录事,从八品下;主事,从九品下;崇文馆学士;校书郎,从九品下;太子洗马,从五品下;文学,正六品下;校书,正九品下;正字,从九品上;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郎,从六品下;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丞,正八品上;右春坊右庶子,正四品下;中舍人,正五品下;太子舍人,正六品上;通事舍人,正七品下;太子家令,从四品下;太子家丞,从七品下;食官、典仓、司藏署令,从八品下;食官、典仓、司藏署丞,从九品下;太子率更令,从四品上;太子率更丞,从七品上;太子仆,从四品上;太子仆寺丞,从七品上;太子厩牧署令,从八品下;太子厩牧署丞,从九品下。
    [东宫武官]:太子左右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太子左右鹤禁率、太子左右内率,正四品上;太子左、右副率,从四品上;率府长史,正七品上;率府录事参军事,从八品上;率府仓曹、兵曹、胄曹、骑曹参军事,从八品下;司阶,从六品上;中候,从七品下;司戈,从八品上;执戟,从九品下;散长上,从九品下;太子亲府、勋府、翊府中郎将,从四品上;太子亲府、勋府、翊府上左右郎将,正五品下;太子亲卫,从七品上;太子勋卫,正八品上;太子翊卫,从八品上;校尉,从六品上;旅帅,正七品下;队正,从八品上。
    [王府文官]:傅,从三品;谘议参军事,正五品上;亲王友,从五品下;亲王文学,从六品上;东、西阁祭酒,从七品上;长史,从四品上;司马,从四吕下;掾、属,正六品上;主簿、记室参军事、录事参军事,从六品上;录事,从九品下;功、仓、户、兵、骑、法、士曹参军事,正八品下;行参军事,从八品上;典签,从八品下。
    [王府武官]:典军,正五品上;副典军,从五品上;校尉,从六品上;旅帅,从七品下;队正,正八品下;队副,从九品下。
    [亲王国诸官吏]:王国令,从七品下;大农,从八品下;尉,正九品下;丞,从九品下;学官长、食官长、厩牧长、典府长,正九品下;学官丞、食官丞、厩牧丞、典府丞,从九品下。
    [公主府官]:令,从七品下;丞,从八品下;主簿,正九品下;录事,从九品下。
    [大都督府都督]:从二品。长史,从三品;司马,从四品下;录事参军事,正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正七品下;参军事,正八品下;市令,从九品上;文学,正八品下;医学博士,从八品上。
    [中都督府都督]:正三品。别驾,正四品下;长史,正五品上;司马,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正七品下;录事,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从七品上;参军事,从八品上;市令,从九品上;文学,从八品上;医学博士,正九品上。
    [下都督府都督]:从三品。别驾,从四品下;长史,从五品上;司马,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从七品下;参军事,从八品下;文学,从八品下;医学博士,正九品上。
    [大都护府大都护]:从二品。副大都护,从三品;副都护,正四品上;长史,正五品上;司马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正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正七品下;参军事,正八品下。
    [上都护府都护]:正三品。副都护二人,从四品上;长史,正五品上;司马,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从七品上;参军事,从八品上。上
    [上州刺史]:从三品。别驾,从四品下;长史,从五品上;司马,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从七品上;录事,从九品下;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兵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司士参军事,从七品下;参军事,从八品下;市令,从九品上;丞,从九品下;文学,从八品下;医学博士,从九品下。
    [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录事参军事,正八品上;录事,从九品上;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兵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司士参军事,正八品下;参军事,正九品下;医学博士,从九品下。
    [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别驾,从五品上;司马,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从八品上;录事,从九品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从八品下;参军事,从九品下;医学博士,从九品下。
    [京县县令]:正五品上。丞,从七品上;主簿,从八品上;录事,从九品下;尉,从八品下。
    [畿县县令]:正六品上。丞,正八品下;主簿,正九品上;尉,正九品下。
    [上县县令]:从六品上。丞,从八品下;主簿,正九品下;尉,从九品上。
    [中县县令]:正七品上。丞,从八品下;主簿,从九品上;尉,从九品下。
    [中下县县令]:从七品上。丞,正九品上;主簿,从九品上;尉,从九品下。
    [下县县令]:从七品下。丞,正九品下;主簿,从九品上;尉,从九品下。
    [镇]:上镇,将,正六品下;镇副,正七品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从八品下。中镇,将,正七品上;镇副,从七品上;兵曹参军事,正九品下。下镇,将,正七品下;镇副,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从九品下。凡军镇,二万人以上置司马一人,正六品上;增仓曹、兵曹参军事,从七品下。不及二万者,司马从六品上,仓曹、兵曹参军事正八品上。
    [戍]:上戍,主,正八品下;戍副,从八品下。中戍,主,从八品下。下戍,主,正九品下。
    [关]:上关:令,从八品下;丞,正九品下。中关:令正九品下;丞,从九品下。下关:令,从九品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