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记忆 | 深圳人的香港情缘

如题所述

我是一名深二代,从小跟着父母在深圳生活。相比一些内陆城市的人,香港对我们这样的深二代来说少了许多神秘感。

我们去一趟香港就像从一个区去到另外一个区;受香港人影响,我们也喜欢喝维他柠檬茶,而且一定要港版的。虽然味道上不会有太大区别,但是大人教育我们,“香港的食品比较安全”;我们也知道洋葱乳酪味的品客薯片要港版的比较好吃;跟别人聊天、发微博或朋友圈的时候,即使手机要切换输入法比较麻烦,我们还是喜欢称呼HK而不是香港;

很多深圳人从幼儿园开始就在香港上学(从前去香港生孩子可以获得香港户口这个政策可能被大家遗忘了),每天要坐大巴过关去上学也在所不惜;还有,香港人区分「中国」的方式比较特别,然而我们从小听到大,也见惯不怪了。

在深圳,很长一段时间,有一种职业叫做「水客」,就是早年的“代购”。他们不像如今的代购党,那么年轻貌美还可以充当KOL,从前你看到一些带着太阳帽拖着层层叠叠的纸箱,穿着朴素的人聚集在口岸周围,他们就是水客党。大多水客都是深圳的原住民,拥有深圳户口,可以无数次自由进出香港。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以后,人们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心,香港的奶粉更抢手了,直至奶粉脱销现象严重,香港local都买不到奶粉了,香港政府开启了限奶令。2013年3月1日执行:每位离境人士所携带出境的奶粉不得超过两罐,没记错的话,没到16岁的旅客,还没资格带奶粉过关。直到现在,有些深圳人去香港的时候还会带几罐奶粉回来,再卖给港货店。

到我高中的时候,针对深圳户口的“一签多行”(签注一次,一年内多次进入香港)的政策被取消了,变成了一周只能去一次的规定。很多职业水客因此失了业。接下来,代购行业越来越火。而买港货的渠道越来越多。我的一个同学曾经发朋友圈说,身为一个深圳人,从小到大经历过最无奈的事情,就是看着港币汇率从0.8慢慢变到接近0.9,大家去香港买东西的积极性有所降低,但是大家还是喜欢去香港购物。很多深二代的心里,“香港的食品比较安全”“香港的东西比较好”这样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

关于香港人对大陆人不友善的舆论很多,也的确有这样的现象。香港人看待大陆人,就像住在大城市里的人对农村人的态度。香港人依赖大陆人带给他们的GPD的提升,然而也同时看不起部分素质低、不文明的大陆人。这跟大陆人讲普通话无关,去到人家的地盘,做出一些挑战港人底线的行为的确不讨人喜欢。比如,随地吐痰、在公众场合大声讲话、带着小孩闯红灯甚至在街边大小便,还把人家的日常生活用品抢到脱销,这能不歧视吗?

可即便这么说,就我亲身经历来说,我始终认为大部分的香港人是友善和热心的。

我曾经跑到中环,只为寻找坊间有名的丝袜奶茶(打个友情广告:兰芳园)。我在中环各种大大小小的天桥、错综复杂的小巷子里迷了路。刚好问路问到一个亚洲面孔的外国小姐姐,她走路走得飞快,然而还是被我们拦下来问路了。她掏出手机打开地图,用英语给我们指路,怕我们听不懂,吃力地挤出几句不熟练的普通话,认真地交代我们走到哪里记得转弯,还找不到路就再问别人。

还有一次,时间很晚了,我们计划坐巴士去最近的地铁站,再坐地铁过关回家。在公车站,问了一个大妈,去某某站,还要多久?她紧张地说,哎呀你们坐过头啦!接着公车上,好几个local乘客知道我们的状况以后,都为我们重新规划路线,坐过了站,这些陌生人竟然比我们还紧张。

谁说去香港讲普通话就会被歧视?我全程讲普通话,却因此得到了更多友善的帮助。

“香港有什么好的”,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ta会说出这样的话,也会说“美国有什么好的”“欧洲有什么好的”,也会说“北上广深有什么好的”。香港寸土寸金,拥挤,房价奇高,生存压力大。从这些方面来看,的确是不太好。

香港究竟好在哪?我想就好在它有优秀的城市规划。它好在整个城市规划都考虑了残疾人,所有人都可以尊严地生活;好在有法制的社会,廉洁的政治系统;好在它有酷炫的现代高楼大厦,也将旧文化保护得很好;好在我不敢说不太多,害怕屏幕前的你会说我「崇洋媚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我们从中学历史课本里学到的,然而实际上,我们也没怎么感觉到我们跟香港在同一个频道上。谁都无法否认香港这座文明的城市与我们所在的大陆城市有着巨大差距,这道差距,值得我们尊重,也值得我们学习。

《联合征文:我的香港记忆-写出你心中那个独特的香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