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伯随而索其直”是什么意思啊?

“世伯随而索其直”是什么意思啊?此文选自 明 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晓得不胜收恩感激!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羞:同‘馐’,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

器也。”攫已,即去。

市伯随而索其直市伯:市场管理官吏。直:同‘值’,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

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与我幸:如果,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傍有哂之者哂:读音shěn

,讥笑,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翻译: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上。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

这器皿我可以吃,这个我可以穿,这个我可以用,这个我可以盛。”拿了以后,就走。

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那晋人说:“我贪心特别旺盛的时候,双眼发晕冒火,天下的东西,全都好

象本来就归我所有,不知道是别人的东西。你如果把这些东西给我,我如果富贵了会还给你的。”市场管理官吏发怒,

用鞭子抽他,夺回他抢的东西走了。旁边有的人讥笑他,那晋人用手指着骂道:“世人贪图利益比我更甚,往往千方百

计地暗中争夺利益,无还是在白天拿东西,岂不比他们要好吗?有什么好讥笑的!”

感:虽然强抢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但我倒是对那晋人的辩解更感兴趣。好利是人类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

当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风范,说起廉洁慷慨激昂。暗地里却贪得无厌,为利益费尽心机者,实在

比这晋人差的!因为他们多了一条更卑劣的品行——虚伪!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D4%C2%CF%C2%BD%A3%CA%BF/blog/item/4e5c2ed49c226f05a18bb71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14
译文:
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

原文如下: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羞,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市伯,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与我幸:如果,我若富贵当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傍有哂之者哂,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作品译文:
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上。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器皿我可以吃,这个我可以穿,这个我可以用,这个我可以盛。”拿了以后,就走。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那晋人说:“我贪心特别旺盛的时候,双眼发晕冒火,天下的东西,全都好象本来就归我所有,不知道是别人的东西。你如果把这些东西给我,我如果富贵了会还给你的。”市场管理官吏发怒,用鞭子抽他,夺回他抢的东西走了。旁边有的人讥笑他,那晋人用手指着骂道:“世人贪图利益比我更甚,往往千方百计地暗中争夺利益,无还是在白天拿东西,岂不比他们要好吗?有什么好讥笑的!”
第2个回答  2008-03-30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第3个回答  2008-04-13
大概意思就是,世伯这个人跟着**(前文的一个人),向那个人要买东西的钱。

不过,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最好能把原文多弄来几句,否则古文太不好翻译了。不要太多,前面两句后面一句就足够了。
第4个回答  2008-04-13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