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要用错三个称谓你认为你用错了吗?

如题所述



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优雅得体的特点。尤其是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张嘴就是谦和恭敬,自然要讲究辈分。谦虚和敬语都涉及到称呼人,这些词汇都有固定的表达方式。


以前有个“一家大一家小”的七字公式:


“家”、“大”是对自称长辈、同辈的谦称,如“我爸”、“我妈”或“我哥”等。


“舍”“小”完全是一种卑微的自我宣示,即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辈分或年龄小的家庭成员,如“弟弟”“妹妹”等等。


“凌”、“外”、“人”:凌,一个美好的意思。凡是称呼别人家的人,不分尊卑,男女老少,都要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父亲、母亲、妻子、兄弟等。


整套外交辞令看起来很虚伪;但是,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应该有这个基本常识,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下面是三个容易用错的标题。挑出他们。如果说不清楚,可以写下来。


既是父亲又是老师,——不是他的父亲也不是他的老师;但是你的。


这个标题,几乎是文言文,经常被现在的知识分子引用。


最常见的是,在领导讲话和序跋中,大人物要展示自己的老资格,谈“思原”时,以客观公正的口吻联系自己的老师或十八代祖师:“某某,他的作品多么优秀,风格多么出众,相当于一个老师。”本想拉些老人、名人陪陪,不料动了个驴唇不对马嘴,自己也没成好人,免得自己名声受辱。


“乃”是第二人称代词,意为“你”;不是第三人称代词。陆游在诗示儿中说,“王师中原日,家祭念念不忘告奈翁。”奈翁是“令尊”,指诗人本人。好像把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颠倒了很搞笑。


夫人不要这样叫你老婆;应该留给别人的老婆。


这个名字无处不在。尤其是打着领带坐在餐桌旁的时候,那些和丈夫在一起的女士,往往被称呼为“夫人”。这样奉承别人的妻子当然是可以的;恰好有人鹦鹉学舌,把自己的老婆介绍给别人,说:“这是我老婆。”


中明确标注的“夫人”一词的五种解释;


1.周朝称诸侯之妻;2.古代称之为皇帝的妃子;3.明赋的书名;4.女人的尊称;5.尊敬地称呼对方的妻子。


可见,称呼女士为madam往往是一种礼貌。在家里,叫老婆madam无可厚非,但最出丑的事就是在正式场合介绍老婆给别人,张口就说“我老婆”。


在古代,女性是没有资格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所以男性被称为“卑微”、“贱”、“妻”。显然,这个旧词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是在公共场合把你的妻子称为“我的妻子”似乎有点厚脸皮。


例如,人们礼貌地问:“你叫什么名字?”答案一定是:“不姓”;我不能通过说“我叫”来介绍自己。外交语言严谨有分寸,这是最起码的文化素养,不应该弄错。


哥哥——不一定指哥哥,也不一定限于男性。


兄弟,兄弟;在有文化的人的交流中,就超出了这个意义。朋友之间互相尊重的时候会用到这个词,在书面形式中尤其常见。比如好朋友跟大哥学甚至干脆叫“某某哥”。首先,密友可以这么礼貌的称呼。


在古代,同一科的读书人年龄相差很大,甚至奶油学生和老不良领导也出自同一家族。没办法。肩并肩的兄弟,即使相差60岁,也只能称之为“年兄地弟”。


另外,普通长辈年轻的时候也可以亲切的参考——。当然,年轻人千万不要不识抬举,千万不要这样称呼长辈。同样,一个男人可以像这样尊敬地称呼一位女士。鲁迅的师徒许广平相恋,他们的情书被编辑成著名的辞海。


两个人之间,都是以“兄弟”相称,既亲切又稳重,相当得体。兄弟,衍生出了“老师”的意思,比“老师”的感觉更平易近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