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人格怎样?谁能告诉我他最真实的一面?

看了他的很多作品,从他的著作中的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想知道你们对他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著名的学家、科学家。生于公元前384年,地中海马其顿的斯塔吉拉镇,卒于希腊的卡尔西斯。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尼科马科斯是马其顿王家医师,亚里士多德十八岁开始跟随柏拉图学艺,是柏拉图学园的灵魂。他跟随柏拉图学艺二十年。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师傅。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创办吕克昂(Lyceum)学校,形成“逍遥派”,因边讲学边散步而得名。
  亚里士多德提出善是人们的追求,善的相是一个空洞的东西。他敢于对老师提出批评,他为他的好朋友赫尔米亚写下了有名的警世名言:“谁也不愿理解力总保持在儿童的水平”。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把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他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的观点却与柏拉图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他的老师柏拉图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柏拉图相信我们的物质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认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我们的感官而来。所以,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开创了之后的科学方法。他认为理性原则的两种含义,一种是被动服从理性指示。一种是主动服从理性指示,他在成为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后,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他让亚历山大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君主。
  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的时候,他开始创建了“逍遥哲学家”学校,他一生中著述四百多卷,共有四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行。他将自己的智慧人格哲学深化为中道学说。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
  他说人的性格也是如此,对于勇敢的人是鲁莽;对于鲁莽的人是怯懦;对于迟钝的人来说节制是放纵;对于放纵的人是感觉迟钝。在社交场中,奉承是过度,生硬是不及,两者水火难容。中庸状态是豪客。关于友谊,过度是附和和谄媚,不及是爱争吵。关于真是:过度是夸张,不及是贬损,中间性是真理。关于荣誉:过度是好名,不及是自谦,中间是淡泊。关于义愤:过度是嫉妒,不及是对他人痛楚的恶意。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中,过度、不及会产生失误,而中间则成功受赞。德行就是中庸,就是对中间的命中,是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受着理性的指导。
  他列举了诸多中道智慧,他说勇敢是恐惧和鲁莽的中庸;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和顺从的中庸;谦谨是无耻和羞怯之间的中庸;文雅是温稽和呆板之间的中庸;友谊是谄媚和憎怨之间的中庸;虚伪和自持的中庸是真诚;恼怒的中庸是温和;卑屈和顽强的中庸是高尚;娇柔与病态的中庸是坚韧;狡诈与天真的中庸是明智;动荡与冷漠的中庸是节制;牟利与吃亏的中庸是公平。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一个“尚富的暗流”泛滥的时代,争权于禄、骄奢淫逸、贪图钱财、沽名钓誉。他认为灵魂由非理性部分和理性部分组成,他提出了人生的最高目的是“操修理性而运用思想”。它是有为的包含积极干预生活的实践精神,是归于自身的,不以他物的存在而存在,不因他物之死亡而亡,上天入地通古贯今,静如处子,动若行云。他说着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是灵魂的仙界,是德性的极致。他的思想使人可以在灵魂和人格的升华中找到答案。他提出人格的生长三个重要的因素:“天赋”、“习惯”、“理性”。教育的三个准则:“中庸”、“可能”、“适当”。
  公元323年,亚里士多德心中的“哲学王”亲手塑造的伟人,三十二岁的亚历山大大帝于幼发拉底河病亡。这使六十二岁的亚里士多德心中万分悲怆,他失去了一件未曾完成的珍贵作品,失去了伟大的人格工程的“杠杆”。
  他说“人与人之间最深阔的沟壑是道德”。完人追求的绝对善,即所有善为一体的“宽宏大度”。
  在雅典再一次掀起反哲学的风潮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回到了故乡卡尔西斯,因病去逝了。享年六十三岁,一颗哲学界的星斗黯然逝去,从此,希腊失去了智慧人格的光辉,世界也因此变的暗淡了,黑暗将整个欧洲大地笼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