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两次暂停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文人学子产生了哪些影响?

那当时选官是怎么选的呢?

 消灭掉了金废除了科举,但是蒙古人觉得科举制度一次就好,没有必要延续到子子孙孙,于是就早早的停掉了,这一停就是将近80年,即便是在1276年拿下南宋。这个区域概括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并未有继承汉人的科举传统。在这段没有科举的时期,北方理学大师许恒与忽必烈见了一面。

          从中提了科举,暗送秋波,暗试科举的重新举办。一聊到这个话题,忽必烈仍然不感兴趣。他被正着做了国子祭酒,培养了大批汉人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学生,然而这些读书人的前途并不是很光明。金时期北方的学生因为科举制度读书有了盼头,蒙古铁骑席卷中原,汉地文人们颠沛流离。沦为奴隶或者死于刀光剑影,中原大地不再像以前那么昌盛了。1237年期单人耶律楚材建议元太宗科举选士。这次是照遍全天下租入的数升乙祠附近议论三科中试者免其复议,可以参与各处长官同共事。俗称戊戌选试。

    从形式上来看考生相信这场科举考试,但是是科举还是身份认证学术界争议不断,再无下文科举在此停了。333年废两科,元朝吴科举等于没选关办法,从形式上看接近了1000多年前的汉朝,汉代有察举。郎选,元代有举荐。怯薛。科举没了,生活还要继续。当时的社会是人的出路,不止科举一条,读书的职业兴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从废除了科举考试,天下的学士大夫子弟不违农则为工商。无数人做坐到砍柴。做蒙古色目官员的幕僚,做生意做工匠。


年的史料来看,是人转向行医的比较多。不能读万卷书,那就行万里路,年少的时候尽力学习博览历史,精通书法医学百家之言,能用于筹划国事分析国事。世废除科举则是一取医书读之。游揽四方,存其志得其焉。不人的职业转向是出于生计考虑,不必用科举考试来作为唯一的出路,纯粹是兴趣发生了变化,从事自由的诗歌朗诵。不用背八股文焚书坑儒。所谓有文化走哪里都不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8

当时元朝注重武力而抑制文人,直接让那些读书人在当时那个朝代的地位非常低。当时那些读书人除了读书,他们基本上其他的什么都不会,而又因为政策使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他们很多人只有另辟蹊径,重新谋生。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大多商人的地位最低,但是在元朝的时候,那些读书人的地位才是最低的。这就是因为元朝当时非常不重视科举制度,即使是举办了科举之后,又曾经两次废掉这个选举,导致了当时的读书人很多都只有从事其他工作。



而为什么元朝会重武抑文呢,是因为当时它的前朝南宋,因为那个朝代的文人非常的贫困且柔弱,所以才导致了南宋的灭亡,所以说元朝开国的几位皇帝,吸取了教训,直接废除掉了科举考试,由此已可见元朝对科举有多么深的成见,并且忽必烈一向都厌恶宋朝,更加就对科举无感。


并且在当时元朝之所以可以得到天下,基本上靠的都是马背上的功夫,并不是那些科举文人的功劳,所以说他们觉得在纸墨上面花文章是没有用的,只有以武功来论地位,所以当时元朝的贵族基本上都是蒙古的贵族在把握,所以说举不举行科举,在元朝眼里都是可有可无的。


可是在后来,元朝统治了半个世纪左右之后,历经了几个朝代的皇帝依然不可以靠马背上的功夫治理国家,所以导致了民心动荡,乱象丛生,再加上当时的皇帝元仁宗从小在中原长大,受到了儒家学说很深的影响,所以说又重新开始了科举制度,但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非常的不公平,让蒙古的学子占尽了优势。这直接就导致了元仁宗最初的理念发生了变化,这样本就选不到优秀的人才。最后这个科举又重新关闭。

第2个回答  2019-08-15
元朝停了两次科举,对穷苦书生来说是致命一击啊。十年苦读,只为能通过科举来改变命运,但是停了科举那无疑是让穷苦百姓没有翻身之日。
第3个回答  2019-08-16
那些文人学子为了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可挑灯黑夜苦读好多年书,当知道科举考试被暂停了肯定是很不服气,非常失望,但又奈如何。
第4个回答  2019-08-15
认为当然是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暂停了科举意味着自己不能通过这条路获得官职,贫穷的百姓依然还是贫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