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断舍离的精髓在哪里?

如题所述

最近在读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本书,其实听说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朋友圈、简书等各个平台也都有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心得感悟、经验总结等。这本书的豆瓣评分是7.4分,虽然不是非常高,但是很多人都认可这个理念,而且“断舍离”三个字,甚至已经成了口头禅。

1、什么是断舍离?
第一,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比如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需要的物品就买,不需要东西一概不接受。只购买必须添置的,而且是生活必需的物品。对于一些现在不必要,而以后可能会用东西,那么我们就以后再买,因为当下的我们并不需要这个东西。
第二,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余的废物可能包括很多个,比如一些没用的破烂,或者打算卖掉的东西、打算捐赠、转赠的衣服、物品。另外,还需要缩减下自己喜好的范围。更广泛的喜好会让我们添置更多物品或难以舍弃更多物品,而精专于小范围的喜好领域,就会少面对更多舍弃的困境。
第三,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我们脱离执念的时候需要摆脱重负,以轻松的状态进行取舍。通过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着,让自己能够把家里、房屋打扫和整理得更加宽敞舒适,创造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概念虽然由三个字组成,但也可以分成两块来看:断+舍=离。我们在断和舍的行动当中,通过不断的脱离对物品的一种执念,凭借意志来切断家中物品蜂拥而至的势头,而对堆积的物品着意地去甄选和舍弃,达到一种内心摆脱重负、轻松自在的“离”的状态。如何做到断舍离?
第一,把时间轴放在当下。我们可能经常会说没有时间整理和收拾屋子,其实这是逃避当下的现实;又有时候,我们会不舍得丢东西,感觉可能会有朝一日会用上,其实这是表明我们对未来的一种不安;此外,还有些东西我们舍不得丢,可能代表着过去的一些荣誉,这也表示了我们可能沉迷于过去的自己,而没有想想当下的“自己”。
第二,重新定义“重要和不重要”。我们在“断”的时候需要问一个东西,这个物品对于当前的我、现在的我,真的重要吗?我们需要思索物品和自身的关系,只留下需要的、喜欢的、可以给当下的自己带来力量的物品。
第三,从信息过多变成知行合一。当下的物品和信息实在过于丰富,我们必须要精简信息的输入源,精简物品的输入源,可以每天给自己一段“离线”的时间,比如说有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把各种有外界的关联关闭掉,通过给自己创造一个离线时间,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断舍离的本质是什么?在书中,作者将“断舍离”阐释成一种人生整理观念,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断”,是一种勇气。让我们丢掉胆小怯弱的自己,成为真正的、敢于面对自我的勇士。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坚守当下的自己。
“舍”,是一种决断。戒掉依赖他人、拖延习惯的毛病,成为真正的高效清爽的人,它表明的是我们有决心对于某一件事物做出一个选择(to be or not to be)。
“离”,是一种美好。与过去,一刀两断,然后更加珍惜留下的每个事物。当我们把100件物品缩减到10件的时候,虽然其余90件物品离我们而去的,但留下的10件确实真正让我们有依靠、有感情的。但正如《人类的知识无边无沿,而个人的知识存在边界》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断舍离”的整体目标及每个环节,都是在“自我”,尤其是“当下的自我”、“现在的自我”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通过“断舍离”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通过“断舍离”,深刻了解并彻底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读书行万里 梦想走千城 微信公众号【千城Slash】 ID:Diversified-life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8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探究这一理念的精髓。

第一个就是断。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首先,断了购物的欲望。我们经常会有很强的购物欲望,不是因为东西不够用了,只是心理的购物欲又发作了。看着东西打折便宜,就顺手买回来,但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比如我家里就有大大小小的玻璃罐无数,只是因为每次看到的时候就觉得便宜又实用,家里肯定会用到。还有一些是不拿白不拿的免费赠品,一些根本不好用的笔,一些小的试用装。经常拿回来后就扔在那,直到过期了也没想起来要用。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经常我们会在家里发现很多东西,其实我们根本就用不着,只是这些东西是花了钱买的,丢了很可惜,所以不舍得扔掉。但是事实上他们除了占用我们宝贵的空间里外,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使用价值。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对着满衣柜的衣服叫着没有衣服穿,大概也是这个原因。看过的书,舍不得丢,总觉得以后还会看。

我曾经在整理家里的时候发现,我们家居然有脸皮大大小小七八个,这是要用几辈子的节奏。本来肯定也是舍不得丢,觉得一个坏了可以再换一个。可是,却不层想到,等到坏了再买一个也就是几块钱,但是我却要为了节省这几块钱保存这堆东西若干年。实在划不来。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经常会整理完衣柜以后发现,同一个类型的衣服竟然有四五件,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啊?但这就是很多女生的通病。有一些看起来精美的东西,但是摆得多了,反而显得累赘,留白才是最美。

很多人都听过乔布斯乔帮主的故事。听说他们家就是什么都没有,连沙发都没有,真是将极简发挥到极致。

说到底,其实断舍离就是要舍弃对物品的执念,一切以实际的需求出发,只要是不需要的东西果断舍弃。这个也是说易行难,但是我们需要从一点一点开始实践。只要你能试着去实践,你会爱上这种生活方式。

第2个回答  2017-10-18

分享几点我认为的断舍离精髓供参考。

1、任何时候,都以“我”为中心做决定,也就是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以我和事物的“关系”为出发点来思考。比如:我需不需要这个东西,我喜不喜欢这个东西。它的反面(不对的做法)就是: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这个东西便宜不便宜。否则将永远是物质控制我们,我们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而明明应该是我们来控制物品才对。

2、以“我”为中心的思考,必须只考虑进去“当下”的我。比如:当下的我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如果当下的我不喜欢或者不需要,就应该立刻处理掉这个东西,以免它进一步占据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当这些东西消耗我们的精力时,我们甚至是无法察觉的。

3、如果平日就麻木习惯了生活在不喜欢、不需要事物中,我们称之为“将就、凑合”的状态,那么你就是在告诉自己的潜意识“自己配不上更好的”或者“就这样吧”的破罐子破摔状态。

春楠以前就这样活了15年,到30岁才梦醒。习惯造就性格,性格造就命运,对于我当时在选择人生道路、人生伴侣等等选择的时候都漫长纠结而且将。甚至达到别人告诉我这个物品、这个人不适合我的时候仍然一头雾水,不懂得分辨好坏。这样对幸福高质量的人生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4、因为背弃了当时购买事物的承诺,买了但没有使用,所以很容易有愧疚感,造成经常体会到“挫败”的情绪,甚至造成压抑难受的心情,不相信自己的决策力,容易形成习惯性自我否定的人格。

5、当我们只允许自己喜欢的物品围绕着自己,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所以会发自内心更欣赏自己欢喜自己,自我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更加快乐和自信;并且因为已经养成了不将就的习惯,人生的选择会越来越重质量,从而更加幸福。


关注微信公众号:春楠整理,了解实用整理干货,帮您整理有形物品无形人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1-23
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简单而且快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