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中初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及要求有哪些具体变化?

如题所述

要求变化:

1、 《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了解与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经历与感受、体验或体会、探索。

2、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3、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5、“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过程性原则、现实性原则、探索性原则。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3
要画树状图或列表格,
最后要这样回答:共有**种可能性,且每种可能性出现的概率相等,其中***的出现了**种,∴p(**)=*/*。
就是这样。
第2个回答  2012-11-03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与实验稿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 第二学段与实验稿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而修改稿则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
﹡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实验稿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