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哪部分有毒?

好心人帮帮

蟾蜍的皮疣有腮腺内含有毒液。如煮吃蟾蜍,吃下它的有毒部分,或毒液直接接触伤口进入血液,均可引起中毒。亦有进食蟾蜍头、皮中毒者,可能由于其肉被毒素污染或其他部分(如肉及肝、卵等)也有毒素。据测定在蟾蜍卵中的蟾蜍毒素含量较肌肉高,毒力也强。

蟾蜍中毒,一般潜伏期为半小时至二小时左右,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口腔粘膜可出现白色斑块。呕吐物先为清水及食物,后因有血与胃酸及胆汁混合,会呈现黑绿色。

扩展资料:

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

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

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放养30~50只为宜。

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蟾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蟾蜍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蟾蜍的皮疣有腮腺内含有毒液。如煮吃蟾蜍,吃下它的有毒部分,或毒液直接接触伤口进入血液,均可引起中毒。亦有进食蟾蜍头、皮中毒者,可能由于其肉被毒素污染或其他部分(如肉及肝、卵等)也有毒素。据测定在蟾蜍卵中的蟾蜍毒素含量较肌肉高,毒力也强。
  蟾蜍中毒,一般潜伏期为半小时至二小时左右,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口腔粘膜可出现白色斑块。呕吐物先为清水及食物,后因有血与胃酸及胆汁混合,会呈现黑绿色。还可出现腹痛、腹泻、稀水样便,严重者可脱水。中毒者也可有头痛、头晕、嗜睡、出汗、口唇及四肢麻木。病人一般清醒或有致幻现象。一些病人会出现胸闷、心跳过缓、心律不齐、心房颤动等,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脉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以至休克。中毒早期,呼吸无明显改变;中毒晚期,呼吸变浅、变慢、不规则,口唇青紫终至呼吸衰竭。中毒较轻者一般治疗后1-2小时内症状多渐消失;重度病人吃后2-24小时会发生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蟾蜍误入眼中也会引起眼睛红肿、充血,甚至失明。有个别进食蟾蜍肉或汤汁者,还会发生剥脱性皮炎。进食者引起的中毒情况和程度,还与个体差异以及进食量多少有关。
  发现蟾蜍中毒后,应即送医院救治。治疗原则:一是排除毒物。如催吐、洗胃等,对发生呕吐和腹泻者可不必加以制止,早期剧烈呕吐,有利于毒物排出,预后较好,但要及时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二是对症治疗。有呼吸或循环衰竭者应讯速抢救,有惊厥者用镇定药物。蟾蜍误入眼中,应立即有清水清洗等。三是如发现有类似洋地黄中毒现象可按洋地黄中毒处理。
第2个回答  2019-04-15
五毒之一就是蟾蜍。而在中国,我们最为常见的蟾蜍呢,是一种叫做中华大蟾蜍的。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年省区。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朝鲜。皮肤极粗糙,背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有耳后腺。头部无骨质棱,腹面黑斑极显著。体长79-120毫米。
他的毒性在蜘蛛和蛇的后面,同样是没什么特效的解毒药类可以处理蟾蜍的毒的。一般在中毒之后真的要看个人的情况,命数如何而定了。有的人可以自己挨过来,有些人就没那么走运了。
首先,我们来讲讲蟾蜍的有毒部位都是那里,以便我们小心对付。蟾蜍的有毒部位一般为二:耳后腺,和表皮;但是,雌性蟾蜍产出的卵也含有很高的毒性。他的毒素的名称叫做蟾酥。在很多地方,蟾蜍都作为土方子的药材来用,这其中也有很多是可取的,有一定的理论在里面,只是我们很难解释他的原理。笔者的知识有限,只知道一个方子。据说在某些地区的乡下如果孩子高烧不退的话,家里人往往捕捉1,2只放于孩子肚脐上部以布裹之。据说有良好的降温作用,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
第3个回答  2008-03-25
蟾蜍(Bufo vulgaris)毒腺分泌的白色粘稠毒液。系中药蟾酥的成分,一直用作治疗慢性心脏病的强心剂。通过威兰德(H.O.Wieland)和小竹无二雄的研究,其化学结构已阐明,它是甾类苷和辛二酰精氨酸等多种成分的结合物。主要的是蟾毒配基B酯、蟾蜍精(bufagin)、华蟾毒配基(cinobufa-gin),蟾蜍毒配基(gamabufogenin)。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32623.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3-25
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会分泌的白色毒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