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和王昌龄的诗!~~~~

曹植和王昌龄的诗,越短越好!~~~~~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
  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独上:一作独坐。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旧别情:一作离别情。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天:一作连江。

  送单十三毕五归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龙城,一作卢城,唐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治。“秦时明月”两句互文见义,诗人把镜头直拉回到秦汉,为了引起人们对于历史无限久远、空间无限广阔的想象和联想,说明战争从古到今未曾休停,征人的勤苦和牺牲没有尽头。后二句感叹边将无能。沈德潜《说诗卒语》云:“秦时明月一章,前入谁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萧关,在今甘肃省固原东南,此处泛指边关。幽并,幽州、并州,古时民以尚气任侠、慷概悲歌著称,诗文中常并举。紫骝,泛指良马。这首诗赞颂边塞健儿勇武善战、终老疆场的报国精神,讽刺了那些以骑射为游戏,只知炫耀马匹装备,并不能为国尽力耐劳。诗中以自然环境的荒落寒冷来渲染军士们的吃苦耐劳,形成苍凉慷概的格调。

  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塞外战场严寒荒凉的图画。疾风如刀,黄沙遮天,白骨散乱,揭露战争的残酷,对战死的将士表示哀悼。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王昌龄贬为江宁(今南京)丞时所作,诗人送友人辛渐赴洛阳,在芙蓉楼钱别。首句以江南无边的烟雨渲染离情别绪,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意象鲜明而新奇,两句虽然抒写凄黯的心情,却大笔挥洒,境界开阔,不作小儿女态。王昌龄为人疏放不羁,屡被贬谪,但他总以傲然的态度对待不公平的命运,三四句就是诗人庄严的自白,他赞誉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操守,并以此昭示远方的亲友,铮铮如金石之声。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茬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此诗描写了诗人赏月时清雅的情趣,以及由月亮盈虚引发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本二句宕开一笔,以虽与友人远隔千里却能感受对方德行的馨香作结,不落俗套。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位深闺中的少妇,在春光明媚时,刻意打扮好登上高楼去观赏春色,忽然看见大路上青青的杨柳,许多感触顿时涌上心头:回忆起与丈夫折柳相别的情景,想到如今大好春色无人共赏,继而想到柳色年年依旧,青春却难持久……因此忧从中来,深自悔恨当初让丈夫离家去觅取封侯,那曾被她看作无上荣耀的事,在失落爱情欢乐的今天,忽然变得微不足道,本诗摹写少妇的心理变化,极其细致深刻,奇而入理,耐人吟味。

  春宫怨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歌舞,指汉武帝与卫子夫事。本诗以汉武帝故事隐喻唐朝的宫廷生活,抒写皇帝爱情的不专,宫妃失宠的幽怨。这首诗“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可会,此国风之体也”(沈德潜语)。前两句写春风吹开桃花,时气已暖,“未央前殿月轮高”,有好几层意思,一则表明女主人公长夜难寐,再则以他人得意欢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孤寂,连明月也偏照得宠之人,语含忿怨。末句见出天子对新宠的宫人体贴惟恐不及的情状,虽当春暖花开,天子却生怕新人受寒,特赐锦袍。本诗语言委婉含蓄,只从侧面映衬,宫人失宠的幽怨自见,令人玩味不尽。

  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咏叹成帝时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受成帝宠爱,后来成帝又宠幸起飞燕姐妹,她看到自身处境孤危,自请去长信宫侍奉太后,从此凄寂地度过一生。本诗抒写她失宠的幽怨,在客观上谴责了帝王用情不专,造成宫妃们极大的痛苦。沈德潜说三四句写“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叶燮《原诗》说这两句是绝不能有其事的情至之语,奇而入理。

  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答五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驾幸河东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盛业?入浦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驻六龙。

  睿明光日月,千载此时逢。

  千庐:众多的房屋。合:闭,收拢。全句说众多的房屋聚集在晋水边上。汾桥句:各国使节跟随圣驾走过汾河桥。开唐:创立唐朝。盛业:大事业。辇:天子的车舆。三象:古乐名。六龙:皇帝车驾的六匹马,马八尺称龙,故称六龙。睿明:睿(音瑞),通达、明智。睿明:圣明。全句说圣上通达明智,如日月的光辉一般。
  回答者:赵成 - 经理 四级 4-11 20:24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答五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 不负信陵恩。
  ----------第二集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
  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独上:一作独坐。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旧别情:一作离别情。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天:一作连江。

  送单十三毕五归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25
《出塞》1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只要让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题解: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出塞1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附注:
个别字,“萁向釜下然”的“然”,又做“燃”,个人认为古字就应该是“然”。“向”有人做“在”,疑为今人修改,不如“向”字好!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七步诗》的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作者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赏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