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激周瑜这个故事怎么讲啊?中学生故事会的~~~

如题所述

诸葛亮智激周瑜 曹操即将进兵东吴。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东吴大都督周瑜,闻讯星夜赶回柴桑郡商议军机。 周瑜一到,文武官员一拨一拨来探,有说应降的,有说该战的,周瑜都表示赞同。晚上,鲁肃带刘备的特使诸葛亮来见。见礼毕,鲁肃先问周瑜:“今曹操南侵,是战是降,主公孙权就听将军的了,你的意思怎么办?”周瑜说:“曹操借天子之名,且又势大,不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已拿定主意,明日见了主公,便请派人纳降。”鲁肃大吃一惊说:“这话错了。江东基业已经历三世,怎么能轻易弃给他人。孙策将军临终遗言,外事托付将军。今正要靠将军保全国家。而今,将军怎能听从那些懦夫的语言?”周瑜说:“江东六郡,生灵无限,如果因战争而遭兵戎之祸,必然归怨于我,所以决计请降。”鲁肃说:“不对!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曹操未必能够得志。”二人互相争辩,诸葛亮只是袖手冷笑,根本不介入。 周瑜看到诸葛亮这个态度,便问:“先生何故哂笑不止?”诸葛亮说:“我不笑别人,只笑鲁子敬不识时务。”鲁肃急了:“先生怎么反倒笑我不识时务?”诸葛亮说:“周公谨主张投降曹操,甚是合理。”周瑜说:“孔明是识时务的人,必定和我有同心。”鲁肃说:“孔明,你怎么也这么说?”诸葛亮说:“曹操极善于用兵,天下无人能当。过去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他为敌,现在这几人都已被曹操消灭,天下已经无人啦!只有个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曹操争衡,弄得现在孤身在江夏,存亡未保。周将军决计投降,可以保住妻子,可以保全富贵。至于江山易主,国家安危,由它去吧,有什么可惜的!”鲁肃从刘备处把诸葛亮请到江东,正是要他协助定下东吴对曹操迎战的大计,现在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不觉勃然大怒说:“你要教我主屈膝受辱于国贼吗?” 诸葛亮倒十分平静,而且显得胸有成竹,又露出几分神秘地说:“其实我有个好计,既不用牵羊担酒,把土地和大印都交出去;也不用亲自渡江。只要派个使者,用一叶扁舟把两个人送到江北就行。曹操一得这两个人,百万大军便会卸甲卷旗,退回中原。”周瑜感到很惊奇,连忙问:“用两个什么人,能够使曹兵退走?”诸葛亮并不直接回答,还是强调说:“江东去掉这两个人,好比大树落片叶子,粮仓少了颗谷子。而曹操得到,必定大喜而去。”周瑜越听越感兴趣,迫不及待地问:“到底是用哪两个人,你快说呀!”诸葛亮这才缓缓说道:“还是我在隆中没出茅庐之前,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造了一座铜雀台,非常壮丽,广选天下美女放置于此。曹操本是个好色之徒,他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大乔,二女儿叫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平生一愿是扫平四海,成就帝业;一愿是得到江东二乔,安置在铜雀台,让她们伴我欢度晚年,一生就死而无恨了。”现在他虽率领百万大军,虎视江南,其实根本为的是这两个女子。周将军何不去找乔公,花上千两黄金把她们买来,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此二女,称心如意,必然班师。这是古时范蠡向吴王夫差献西施的妙计,应该赶快施行。”周瑜听了,有些半信半疑,又不露声色地问道:“曹操想得这两个女子,有什么东西能证明?”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下笔成文。曹操曾命他作过一首《铜雀台赋》,赋的中心意思,单表曹操平生两愿,一是做天子,二是誓娶二乔。”周瑜说:“这篇赋你能记下来吗?”诸葛亮说:“我爱它文辞华美,多次吟诵,暗记在心了。”周瑜说:“请你吟出来我听听。”诸葛亮即刻背诵道: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曾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关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河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诸葛亮一吟完,周瑜就气得暴跳起来,他离开座位手指北面骂道:“这老贼真是欺我太甚!”诸葛亮连忙起来拦住说:“这去匈奴屡犯汉朝疆界,汉天子答应派公主去和亲。现在你怎么倒舍不得两个民间女子?”周瑜说:“先生有所不知,这大乔是孙策将军的主妇,而小乔则是我的妻子呀!”诸葛亮赶忙做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说:“这个我实在不知道,失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咬牙切齿道:“我与那老贼势不两立!”诸葛亮又敲边鼓说:“事须三思,免得后悔。”周瑜说:“我承蒙孙策将军临终托付,岂有屈身投降的道理?先前所说的,不过是想试探二位的态度。其实我自离开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就是刀斧加头,也不改其志。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共破曹操!”诸葛亮慷慨答应:“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听凭驱使。”周瑜说:“明天见了主公,便商议起兵。”事既谈妥,鲁肃便同诸葛亮告辞。 诸葛亮这次激将,目标是年轻英武、足智多谋的周瑜,难度是相当大的。周瑜最后自称早有北伐之心,是实话,但不完全。是战是降,开始也还在观望动摇。这场对话,完全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周瑜同鲁肃的争辩,诸葛亮对鲁肃的揶揄,都是在演戏,他们通过鲁肃互相探底。只有鲁肃是老实人,实话实说,显出一种憨直。但鲁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鲁肃,这场戏就无法开场。应该说,开始时周瑜是掌握着主动的,他直言不讳的投降言辞,表现着他的气魄和机谋。他想诱使诸葛亮站在鲁肃一边,与自己展开争辩,那样的话,诸葛亮的游说必败无疑。诸葛亮及时地识破了这一点,也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他在反对鲁肃的言辞中,安下了尖利的钉子,直刺周瑜。周瑜开始还能强忍刺痛,佯装不觉。但是渐渐地随着话题的深入,诸葛亮把鲁肃排挤出了谈话的圈子,紧紧钓住了周瑜,在不知不觉中把他引入了预设的圈套。曹操下江南是为了掳取二乔,构成了诸葛亮激周瑜的核心武器。这个武器完全利用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可以说是百发百中,足智多谋的周瑜也无力逃脱,被一击而中。但是这个武器却是个道地的假货,完全是诸葛亮处心积虑伪造的。他先探知了孙策、周瑜的妻子是二乔,然后篡改曹植赋中的句子,把“览二桥”,改成“揽二乔”,再歪曲成是曹操命令按自己的意志写的。实际上,诸葛亮说词中的破绽是很大的,然而周瑜却并未识破,信以为真,这并不是周瑜愚昧,而正是诸葛亮的胆量和算度精确。智激周瑜的辩术比舌战群儒、义激孙权都更加高妙,简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曹操即将进兵东吴。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东吴大都督周瑜,闻讯星夜赶回柴桑郡商议军机。 周瑜一到,文武官员一拨一拨来探,有说应降的,有说该战的,周瑜都表示赞同。晚上,鲁肃带刘备的特使诸葛亮来见。见礼毕,鲁肃先问周瑜:“今曹操南侵,是战是降,主公孙权就听将军的了,你的意思怎么办?”周瑜说:“曹操借天子之名,且又势大,不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已拿定主意,明日见了主公,便请派人纳降。”鲁肃大吃一惊说:“这话错了。江东基业已经历三世,怎么能轻易弃给他人。孙策将军临终遗言,外事托付将军。今正要靠将军保全国家。而今,将军怎能听从那些懦夫的语言?”周瑜说:“江东六郡,生灵无限,如果因战争而遭兵戎之祸,必然归怨于我,所以决计请降。”鲁肃说:“不对!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曹操未必能够得志。”二人互相争辩,诸葛亮只是袖手冷笑,根本不介入。 周瑜看到诸葛亮这个态度,便问:“先生何故哂笑不止?”诸葛亮说:“我不笑别人,只笑鲁子敬不识时务。”鲁肃急了:“先生怎么反倒笑我不识时务?”诸葛亮说:“周公谨主张投降曹操,甚是合理。”周瑜说:“孔明是识时务的人,必定和我有同心。”鲁肃说:“孔明,你怎么也这么说?”诸葛亮说:“曹操极善于用兵,天下无人能当。过去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他为敌,现在这几人都已被曹操消灭,天下已经无人啦!只有个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曹操争衡,弄得现在孤身在江夏,存亡未保。周将军决计投降,可以保住妻子,可以保全富贵。至于江山易主,国家安危,由它去吧,有什么可惜的!”鲁肃从刘备处把诸葛亮请到江东,正是要他协助定下东吴对曹操迎战的大计,现在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不觉勃然大怒说:“你要教我主屈膝受辱于国贼吗?” 诸葛亮倒十分平静,而且显得胸有成竹,又露出几分神秘地说:“其实我有个好计,既不用牵羊担酒,把土地和大印都交出去;也不用亲自渡江。只要派个使者,用一叶扁舟把两个人送到江北就行。曹操一得这两个人,百万大军便会卸甲卷旗,退回中原。”周瑜感到很惊奇,连忙问:“用两个什么人,能够使曹兵退走?”诸葛亮并不直接回答,还是强调说:“江东去掉这两个人,好比大树落片叶子,粮仓少了颗谷子。而曹操得到,必定大喜而去。”周瑜越听越感兴趣,迫不及待地问:“到底是用哪两个人,你快说呀!”诸葛亮这才缓缓说道:“还是我在隆中没出茅庐之前,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造了一座铜雀台,非常壮丽,广选天下美女放置于此。曹操本是个好色之徒,他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大乔,二女儿叫小乔,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平生一愿是扫平四海,成就帝业;一愿是得到江东二乔,安置在铜雀台,让她们伴我欢度晚年,一生就死而无恨了。”现在他虽率领百万大军,虎视江南,其实根本为的是这两个女子。周将军何不去找乔公,花上千两黄金把她们买来,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此二女,称心如意,必然班师。这是古时范蠡向吴王夫差献西施的妙计,应该赶快施行。”周瑜听了,有些半信半疑,又不露声色地问道:“曹操想得这两个女子,有什么东西能证明?”诸葛亮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下笔成文。曹操曾命他作过一首《铜雀台赋》,赋的中心意思,单表曹操平生两愿,一是做天子,二是誓娶二乔。”周瑜说:“这篇赋你能记下来吗?”诸葛亮说:“我爱它文辞华美,多次吟诵,暗记在心了。”周瑜说:“请你吟出来我听听。”诸葛亮即刻背诵道: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曾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关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河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诸葛亮一吟完,周瑜就气得暴跳起来,他离开座位手指北面骂道:“这老贼真是欺我太甚!”诸葛亮连忙起来拦住说:“这去匈奴屡犯汉朝疆界,汉天子答应派公主去和亲。现在你怎么倒舍不得两个民间女子?”周瑜说:“先生有所不知,这大乔是孙策将军的主妇,而小乔则是我的妻子呀!”诸葛亮赶忙做出诚惶诚恐的样子说:“这个我实在不知道,失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咬牙切齿道:“我与那老贼势不两立!”诸葛亮又敲边鼓说:“事须三思,免得后悔。”周瑜说:“我承蒙孙策将军临终托付,岂有屈身投降的道理?先前所说的,不过是想试探二位的态度。其实我自离开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就是刀斧加头,也不改其志。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共破曹操!”诸葛亮慷慨答应:“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听凭驱使。”周瑜说:“明天见了主公,便商议起兵。”事既谈妥,鲁肃便同诸葛亮告辞。 诸葛亮这次激将,目标是年轻英武、足智多谋的周瑜,难度是相当大的。周瑜最后自称早有北伐之心,是实话,但不完全。是战是降,开始也还在观望动摇。这场对话,完全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周瑜同鲁肃的争辩,诸葛亮对鲁肃的揶揄,都是在演戏,他们通过鲁肃互相探底。只有鲁肃是老实人,实话实说,显出一种憨直。但鲁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鲁肃,这场戏就无法开场。应该说,开始时周瑜是掌握着主动的,他直言不讳的投降言辞,表现着他的气魄和机谋。他想诱使诸葛亮站在鲁肃一边,与自己展开争辩,那样的话,诸葛亮的游说必败无疑。诸葛亮及时地识破了这一点,也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他在反对鲁肃的言辞中,安下了尖利的钉子,直刺周瑜。周瑜开始还能强忍刺痛,佯装不觉。但是渐渐地随着话题的深入,诸葛亮把鲁肃排挤出了谈话的圈子,紧紧钓住了周瑜,在不知不觉中把他引入了预设的圈套。曹操下江南是为了掳取二乔,构成了诸葛亮激周瑜的核心武器。这个武器完全利用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可以说是百发百中,足智多谋的周瑜也无力逃脱,被一击而中。但是这个武器却是个道地的假货,完全是诸葛亮处心积虑伪造的。他先探知了孙策、周瑜的妻子是二乔,然后篡改曹植赋中的句子,把“览二桥”,改成“揽二乔”,再歪曲成是曹操命令按自己的意志写的。实际上,诸葛亮说词中的破绽是很大的,然而周瑜却并未识破,信以为真,这并不是周瑜愚昧,而正是诸葛亮的胆量和算度精确。智激周瑜的辩术比舌战群儒、义激孙权都更加高妙,简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