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故事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

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

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

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扩展资料: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

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2
有好几个版本。传说 ,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所以有有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再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听说原来为“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裨将者,副将也”,因“皮匠”与“裨将”谐音,故有此一说。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人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讲得就是遇到问题要依靠集体智慧的力量,强调了团队合作和集思广益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比如国企内部的技术问题讨论会,常遇到的就是开会时直接和间接相关的领导和人员众多,会山人海,领导希望通过开会解决问题。但认真地观察就不难发现,开会时对于具体问题十分了解、真正的行家里手、真正能做出正确决策和敢于拍板的其实就是那几个人,甚至一个人,会上其他人说的都是废话、空话、误导的话、错误的话、重复的话,因为他们对具体的问题的了解甚少或知之不多,也没有相关方面的专长。这些人的出现常常弊大于利,不但会使会议变得闷长,而且有时会使讨论的问题得到错误地解决方案,因为他们错误的发言常能起到众口铄金的效果,真理也因此变成谬误;众人开会的一个“优点”就是决策风险责任共同承担。从上述意义上来讲,这种开会决策或意味着日常工作效率低下,或意味着决策管理者业务不精,或意味着决策者逃避责任。
  臭皮匠就是臭皮匠,怎么三个臭皮匠就一定能顶个诸葛亮呢?!2:
第2个回答  2012-11-02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9
有很多版本,我听说过的是这样的。
赤壁大战的时候,诸葛亮定了草船借箭之计,但最初使用的只是普通的草捆,用来覆盖在船上。诸葛亮将准备工作交给了三个裨将(古代的一种军职名,与“皮匠”同音,所以后来误传为“臭皮匠”),三个裨将在准备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普通草垛的话是会被曹军看出破绽的,于是自作主张使用了草人代替草垛,带上盔甲,伪装成真人。最终,三个裨将的这个计策为草船借箭的成果立下了大功。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的道理。强调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1-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