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应如何看待系统原理

需要论述一下,越多越好!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它既可以应用于自然和社会事件,又可应用于大小单位组织的人际关系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管理对象都看成是特定的系统。组织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对管理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把握住管理的每一个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实现系统化的管理。
  管理的系统原理源于系统理论,它认为应将组织作为人造开放性系统来进行管理。它要求管理应从组织整体的系统性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各方面的前提做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的优化,并按照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管理系统原理的基本涵义。

系统的特征  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从系统组成要素的性质来看,可以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它的特点是自然形成的,如生态系统、星际系统等;人造系统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制造的系统,如生产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管理系统等。还有从系统与环境的联系程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从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划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等等。无论是何种分类的系统,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
  1.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又称为系统性,通常理解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是说,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它表明要素在有机地组织成为系统时,这个系统已具有其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质,其整体功能也不等于所组成要素各自的单个功能的总和。如:将建筑上用钢筋、石头、水泥和黄沙混合起来,可以支撑高楼大厦,产生的力和作的功,比单独存在时不知要大多少倍。
  根据整体性的这一特点,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对象的时候,不能仅研究宏观上的整体,也不能仅研究各个孤立的要素,而是应该了解整体是由那些要素组成的以及在宏观上构成整体的功能。这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住系统的整体效应。
  例如,教育管理者在分析课堂教学系统时,在找到教师和学生这两大要素之后,必须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入手,并且还要注意到这些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管理者只有把这些关系和关系的改变考虑在内,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全方位地分析多个变量因素及其内在联系,使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这应成为每一个管理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2.层次性
  任何较为复杂的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中低一级的要素是它所属的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是相对的,就自然界而言,从宇宙大系统到基本粒子系统,存在着若干层次,各层次之间又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从社会生活来看,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的两大基本领域,以此可以把现代社会的管理划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两大类型。而在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之下,还可划分为许多不同层次的管理子系统,这样逐层都有着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一般而言,系统的运动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因此,研究系统的层次性对于实行有效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我们面临一个复杂系统时,首先,应搞清它的系统等级,明确在哪个层次上研究该系统。其次,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把系统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把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层次间的任务、职责和权利范围,使各层次能够有机地协调起来。
  3.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须具有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并集中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趋势。一般而言,系统的目的性与整体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若干要素的集合,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可以讲,没有目的就没有要素的集合。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确定系统应该达到的目的,以明确系统可能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状态,以便依据这个最终状态来研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其次,实行反馈调节,使系统的发展顺利导向目的。例如,企业就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其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组织追逐的根本目标。由于经济效益是通过企业盈利来实现和衡量的,管理者必须运用反馈控制的方法,使企业的其他目标能够顺利地服务和服从于这一总目标。
  4.适应性
  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都要和环境有现实的联系。所谓适应性,就是指系统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系统在适应性方面涉及到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系统原有稳定状态被破坏后,逐渐过渡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即依靠系统本身的稳定性来适应环境的改变。如:当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无论是营利性组织,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必须从“大而全”的封闭状态中走出来,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第二,当系统稳态被破坏后,靠系统内部或人为提供的一个特殊机制,抗拒环境的干扰,修补被破坏的因素,致使系统回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像大学组织在传统上是有能力阻挡外界力量(象牙之塔)并将它们的工作环境限制在一定范围的因素之内的。大学组织作为生命有机体一样向前进化,它所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适应社会的改变中保持大学的内在发育逻辑。大学组织要保持学术发展的完整性,必须具有修复功能的机制,以超稳定的形态来表明大学组织的适应性。第三,系统由于突然的、强大的干扰,稳态结构迅速被破坏,一个新的稳定形态迅速形成。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系统原理研究、管理问题,应做到以下四点:
  1.对管理的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对系统要素、结构、功能、集合、联系、历史等方面的分析。管理的决策和措施就是建立在系统分析基础之上。
  2.根据系统的目的性特征,要坚持一个系统只有一个目的,其子系统要围绕这个目的形成合力,统筹运动。
  3.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必须树立全局观点,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处理好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关系,克服本位主义及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思想。
  4.根据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各个系统都应建立合理的层次结构,上一层次只管下一层次,下一层次只对上一层次负责。要求领导只做本级领导岗位职责的事,各层做好各层的事,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31
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一种管理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系统理论学派:美国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E.Kast)
《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

在企业管理中,各部门的所有问题往往都可以归结到管理问题上来,但这并不是说这里的管理问题是某一个部门或一个领导的问题,而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任何一个微小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往往不能头痛医头,而需要全局的去考虑和解决。否则一个问题的解决,将产生其他的问题附属。不能从根源上消除问题隐患。

系统原理,将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组合并运动运行的整体。强调任何企业管理问题和运行,都应该考虑全局,只有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从全局的角度去设计解决方案,才能有效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01
系统性分为全面系统和分系统
全面系统可以把一个企业看作一个整体,然后把这个整体分解为个体,针对个体实行分系统进行管理,也是就是分体和整体结合进行运作
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都要有明确的目标,针对目标找方法其实就是分体的系统系,诺干个分系统性结合在一起就是系统性
方法的设立就是为了实现某个分系统的目标,只有分目标实现了才能实现整体目标,也即实现系统化,方法有很多种,可以参考管理系统的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