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的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九龙坡得名:
原有一地名“九龙滩”,因江岸边石如九龙翘首得名;1939年3月,现重庆南站处建九龙铺机场;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时候,《新华日报》记者将九龙铺机场误报道为“九龙坡机场”并广为流传,“九龙坡”因此得名。

沙坪坝得名:
嘉陵江在此处折转,冲刷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形成历史已数百万年,由此地理特征得名“沙坪坝”。

大渡口得名:
明清时期,该区域附近有多个长江渡口,此处渡口最大、人气最旺,由此得名大渡口。

参考资料:《重庆市地名辞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3-31
明朝年间,区境内有一地名“九龙滩”。1938年4月,建成九龙铺码头。1939年3月,建九龙铺机场(重庆南站)。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新华日报》记者将其座机降落的九龙铺机场报道为“××坡机场。”1955年10月24日,第四区被定名为“九龙坡区”。

明朝朱嘉征(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1《舆地·山川》称“国朝朱嘉片”,则朱氏可能是明清之际人。朱氏字岷左,浙江海宁人,推官)《九龙滩》诗云:“渝城日日雨,云乱无定所……放舟清江曲,滩声阚如虎。牵笮溯九龙,石立纷然怒。”诗中有“九龙”和“九龙滩”。乾隆《巴县志·建置之度外山川》:“王坪山:智里一甲,城西南十一里。坪下岩高十余丈,镌有佛像,又镌有‘九龙滩古 ’五大字。滩在江心,有九龙古翘首若龙”(《古迹》记述略同)。“九石翘首若龙”与“石立纷然怒”摹状大致相同。乾隆《巴县志》校阅官)《募修九龙寺引》:“郡之南二十里,有地名:‘九龙滩’。水石激,素称险隘,舟楫往来必经之道也。岸上旧有九龙寺,传云肇自宋时。”嘉庆《四川通志》卷11《舆地·山川》称“九龙滩在县东”。古人谈方位及里程,多不甚准确,以周氏记述较准确。“岸上旧有九龙寺”,不知在长江南岸还是北岸。鹅公岩对面,今南岸区内有地名“九龙寺”。1987年文物普查,于九龙乡杨坪村长江上发现“九龙滩”石刻(详见《文化篇》)。1938年,成渝铁路局建成九龙铺码头(九龙坡码头),1939年3月,兴建九龙铺杨场,1942年建重庆市第十七区 “九龙铺镇”。有“九龙铺”一名。九龙铺与“九龙坡”音相近(按:古语“逋逃”后演变成“波逃”可以参证)。这一带地形成“坡”状,因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新华日报》记者(无撰稿人名)将其座机降落的九龙铺机场报道为“ 坡机场”。“××”即“九龙”二字。从此有“九龙坡”一名(当然,民间说“九龙坡”的时间还可能要早些)。1955年10月24日,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决定将第四区定名为“九龙坡区”。
第2个回答  2008-04-03
九龙坡:

现在叫九龙坡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南部,重庆主城四区之一,中梁山分隔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区域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渐降低,地貌起伏较大。西部区域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没有迷宫,不过外地人肯定迷路。经济在重庆排名前列。最后补充下,九龙坡这个名字是解放后才有的。最初由来一个神话故事,故事内容不记得了,跟九条龙有关,故事的结尾在长江边形成了个九龙滩的地方,后来九龙滩因为长江水运交通发展为九龙铺,后来因为口误就有了九龙坡。解放后叫重庆四区,后定名九龙坡区。

沙坪坝区:
1939年建置重庆市沙磁区,1950年建置为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正式定名为沙坪坝区

大渡口区:
1965年建立大渡口区,据史料记载,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有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而得名
第3个回答  2008-03-23
去网站找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