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原理

如题所述

静电是通过摩擦引起电荷的重新分布而形成的,也有由于电荷的相互吸引引起电荷的重新分布形成。一般情况下原子核的正电荷与电子的负电荷相等,正负平衡,所以不显电性。 

但是如果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比如实质上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就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物体带上了静电。

扩展资料

在公元前六世纪,人类就发现琥珀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静电现象”。这是自由电荷在物体之间转移后,所呈现的电性。

此外丝绸或毛料摩擦时,产生的小火花,是电荷中和的效果。“雷电”则是大自然中,因为云层累积的正负电荷剧烈中和,所产生的电光、雷声、热量。

静电现象包括许多大自然例子,像塑胶袋与手之间的吸引、似乎是自发性的谷仓爆炸、在制造过程中电子元件的损毁、影印机的运作原理等等。当一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到其它表面时,电荷集结于这物体表面成为静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4
静电(static electricity),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另外美国的一部科幻、惊悚电影名称也叫《静电》。
静电现象(图1)
静电并不是静止的电,是宏观上暂时停留在某处的电。人在地毯或沙发上立起时,人体电压也可高1万多伏,而橡胶和塑料薄膜行业的静电更是可高达10多万伏。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围,一经外力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A而侵入其他的原子B,A原子因减少电子数而带有正电现象,称为阳离子;B原子因增加电子数而呈带负电现象,称为阴离子。造成不平衡电子分布的原因即是电子受外力而脱离轨道,这个外力包含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即可产生静电。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物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
静电产生过程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这是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我们都知道摩擦起电而很少听说接触起电。实质上摩擦起电是一种接触又分离的造成正负电荷不平衡的过程。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31

原理:绝缘体与金属摩擦起电并可载电输送,马达带动皮带与金属刷摩擦起电,一方面皮带载电输送至上方金属球壳,也将上方产生的电荷向下输送,另一方面底座之金属刷接地,将累积之电量导走。静电球要插电供应电能(220V/110V),手放上去和球内高压静电产生感应,在球内低压气体中产生放电火花,就形成一条条有颜色的光线。

静电球,于1930年代由于离子加速器的需要,Van de Graff发明了新的静电产生器,它可以产生很高的电压(200Kev),因此被当作离子加速器的直流高压电源,而静电产生源则有摩擦起电,与直接加电压起电二种。

扩展资料:

1、静电球的功能:可声控和触摸.通电打开开关之后,球体内出现一条条血红色的光线,犹如天空中划过一道道闪电:诡秘,刺激,诱惑,此时用手触摸球体光线就会跑到手和球体的接触点处。有如身处太空的感觉,时间久了还会发热。

2、静电球的说明:静电球要插电供应电能(220V/110V),手放上去和球内高压静电产生感应,在球内低压气体中产生放电火花,就形成一条条有颜色的光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电球

第3个回答  2017-05-08

何为静电


1 、 静电就是物体表面存在过剩或不足的静电荷,它是一种电能。
静电是正负电荷在局部范围内失去平衡的结果,静电是通过电子或离子转移而形成的。
2 、
静电就是物体所带相对静止不动的电荷。
静电的特点
高电位:可达数万至数十万伏,操作时常达数百和数千伏。
低电量:静电流多为微安级 (mA) 。
作用时间短:微秒级

受环境影响大:特别是湿度,湿度上升、静电下降。
静电的产生
接触、摩擦、冲流、压电、温差、冷冻、电解
静电的危害 静电放电 (ESD) 引起led发光二极管PN
结的击穿,是LED器件封装和应用组装工业中静电危害的主要方式。

静电损伤具有如下特点

1、隐蔽性 :
人体不能直接感知静电,即使发生静电放电,人体也不一定能有电击的感觉,这是因为人体感知的静电放 电电压为 2-3KV
。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测试或者实际应用,才能发现 LED 器件已受静电损伤。
2 、潜伏性 : 静电放电可能造成 LED
突发性失效或潜在性失效。突发性失效造成 LED 的永久性失效:短路。潜在性失 效则可使 LED 的性能参数劣化,例如漏电流加大,一般 GaN 基 LED
受到静电损伤后所形成的隐患并无任何方法可 治愈。
3 、复杂性 :
在静电放电的情况下,起放电电源是空间电荷,因而它所储存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像外加电源那样具有持
续放电的能力,故它仅能提供短暂发生的局部击穿能量。虽然静电放电的能量较小 , 但其放电波形很复杂,控制起来 也比较麻烦。另外, LED
极为精细,失效分析难度大,使人容易误把静电损伤失效当作其它失效,在对静电放电损
害未充分认识之前,常常归咎于早期失效或情况不明的失效,从而不自觉的掩盖了失效的真正原因。
4 、严重性 :ESD
潜在性失效只引起部分参数劣变,如果不超过合格范围,就意味着被损伤的 LED 可能毫无察觉地通
过最后测试,导致出现过早期失效,这对各层次的制造商来说,其结果是最损声誉的。 ESD 以极高的强度很迅速地发生,放电电流流经 LED 的 PN
结时,产生的焦耳热使芯片 PN 两极之间局部介质 熔融,造成 PN 结短路或漏电。


        防静电区设计原则


抑制静电荷的积累和静电压的产生。如设备、仪器、工装不使用塑料、有机玻璃、普通塑料袋。
1. 安全、迅速 ,有效地消除已产生的静电荷
,使用有绳防静电腕防静电椅 、车、箱。
2. 地面 防静电地面, ( 防静电水磨石,防静电地板 )105 ~ 1010
,敷设地线网。
3. 工位 台面、工作椅、凳面应采用 ESD 保护材料。
4. 人体 穿防静电服、鞋、腕等 (1M)

5. 接地
a 、防静电工作区必须有安全可靠的防静电接地装置,地电阻小于4
。防静电地线不得与电源零线相接,不得与 防雷地线共用,使用三相五线制的供电时,其地线可以作防静电地线。
b
、工作台面、地板垫、坐椅、凳和其它导静电的 ESD 保护措施均应通过限流电阻接到地线,腕带等应通过工作
台顶面接地点与地线连接,工作台不可相互串联接地。
c
、防静电工作区接地系统,包括限流电阻和连接端子应连接可靠并具有一定载流能力,限流电阻阻值选择应保 证漏泄电流不超过 5mA ,下限值取为 1M ?

6. 湿度 小于 60% 时,须建防静电操作系统。
7. 电离器
不能有效地泄放静电荷的场合,可采用电离器通过空气中的正负离子来防止和中和元器件和其它物体上电荷 积 累,电离能力大于 250V/s 。
8. 增湿 增湿器可使潮湿空气流,防止静电荷积累,此法不适;增湿后产生有害影响的场地。
9. 包装 静电敏感器件应采取保护性包装;
静电敏感器件包装器具必须采用防静存放盒,防静电塑料袋。
10. 运输、贮存 SSD 必须放在防静电容器 ( 箱、袋 )
内,并用防静电运输工具 ( 车 ) 。 库房满足防静电操作系统要求, SSD 须放防静电容器内,贮运中要远离静电,电磁场或放射场的位置。
11 、 SSD 元器件应分类拿放,静电敏感符号 符号符合 GJB1649 规定。
E
、防静电材料的度测方法与时效性
1 、摩擦起电法:棉布 120 次 / 分 20 次。
2 、电阻率测量法,小于
1010W 为好。
3 、衰减常数 RC 红色塑料袋与红色泡沫时效期半年,不能在阳光下晒,黑色防静电箱 5 年,装 IC
塑料管、也有时效性。 F 、生产系统现场存在的问题
LED 组装静电防护最低要求
1 . 环境 空气湿度的控制,小于
60% 时,须加强防静电操作系统。 工作台面防静电桌布良好接地,定期检查有效性。
2 . 机台、设备、工具
机台、设备、工具良好接地线。(不可与人体静电地线共用,防止机台、设备、工具漏电电击人员)
3 . 人体
人体配有绳防静电腕,良好接地,每天定期测试有效性能。 检查静电腕与人体皮肤良好接触,接地端与地线良好接触。
4 . 其它
除了测试仪接地外,还要了解测试仪的测试线路,特别是恒流测试的电源开路电压不能过高,以免 LED 受到负反馈 脉冲电压的冲击而失效
5 .
避免和减少材料堆积及磨擦

第4个回答  2019-03-25

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中子及电子。科学家们将质子定义为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由于外界作用如摩擦或以各种能量如动能、位能、热能、化学能等的形式作用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

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使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扩展资料:

摩擦起电性质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极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极电就是负极电。

实质: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摩擦起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