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么会有,文臣和武将,是否古人已明白情商和智商?

如题所述

古代的文臣武将之分跟情商智商关系不大,古人对自身能力和环境关系的处理能力的理解,也不是因为文臣武将来体现的。


古代文臣武将之分

要说文臣武将之分,最早应该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的“文东武西”了。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这是汉初,叔孙通所定的礼仪,文东武西的排列位次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因为,当时西汉刚成立,废除了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刘邦感觉君臣礼节不够严。叔孙通就自荐为刘邦制定朝仪。后来,东汉张衡在《南都赋》写道“尔其则有文臣武将,皆能攫戾执猛,破坚摧刚。”文臣武将一说就形成了。


文臣武将之分源于管理需要

其实在早期的官吏设置上,并没有明显的文武界限。


比如夏朝,在官吏建制看,王下面分“三正”和“六事之人”。

“三正”分为车正、牧正、庖正,从完善的角度看,车正负责车马,后演变为训练军队和执行法律,牧正管理牲畜,负责组织各种劳役,庖正管做饭的,后来演变为人事、行政。“六事之人”主要是有戎事的时候,代王统率军队出征的。


那时设置的比较简略,但主要跟统治需要来设置的。夏朝已具雏形,越往后发展越细致。比如《周礼》的六官,亦称“六卿”,而春秋的晋国的六卿设置则是军政一体,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掌管晋国军政大事。


古人对环境关系的处理能力

伍子胥


当时伍子胥辅佐吴王打败了楚昭王,然后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能力是不用说的,智商很高,但当时对权谋一事还不太注意,结果被太宰嚭进谗言,说攻伐齐国时反对,但吴王打齐国成功了,所以有些怨恨,如果与其他国家勾结,十分危险。


吴王对这事早就不放心,一听就信,逼伍子胥自杀了。


王翦


王翦也是一代名将,能力不必说,在统领秦国的倾国之兵——六十万大军,对楚国进行征伐时,曾三次向秦王嬴政要求封赏钱财。


这是看到嬴政把六十万大军交给他其实是担心谋反的,不如以退为进谋求田产,显示自己没有野心,灭楚以后,又马上交出兵权,这是对环境形势分析透彻,提前退出纷争。

古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情商、智商一词,但在日常中,已经对一些道理、哲学领悟的非常透彻。


比如周朝的周公的“明德慎刑”,实行德政,以理和行动慑服殷人;春秋时的范蠡提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然后泛舟湖上逃脱一死;孔子的劝人守信,但面临被要挟,假意订立盟约,实际不遵守,因为没有任何道德约束力。


情商智商和古人的思想

那从上面的例子看,是这些古人不够智商?不够情商?创造不出来吗?为何几千年的文字记载里,没有这两个词?不,我认为是这两词完全不能解决问题,不如古人思想来的细致,定义太广、又比较含糊。


比如在处理事情上,有伎俩、技巧、本事、花招、手段、手法、门径、办法、本领、要领、方法、措施、法子、手腕等等词语,虽然词义大致相通,但有细微差别。


再比如在决断事情上,有独断专行、优柔寡断、先发制人、后发制人、当机立断等等,光是决断的进退之间,就分了好几种。


再再比如,都说国人善于变通,就是穷则变,变则通,要么以变应变,要么不变应万变,都是对事物规则的多样性和矛盾性来选择的。


综上,文臣武将是根据统治需要逐步完善形成的界限。而情商智商与这关系不大,这是现代人们对个人归纳一些行为特征的概念。古人的思想精华不少,也远不是情商智商简单概括一下就可以分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4
古人是不明白情商和智商的,不过他们知道术业有专攻,所以才会设立文臣和武将。
第2个回答  2020-12-04
因为古代要外出打仗,所以会有武将,而在队内也要有人辅佐君王,所以会有文臣,那时古人应该已经明白了情商和智商。
第3个回答  2020-12-04
不是,因为文臣和武将这是根据不同的功能属性进行的划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