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颐和园长廊中的一幅彩画,请问画的原作者是谁,描述的又是哪一部文学作品?

如题所述

清代画家任预 绘制了《桃源问津图》

颐和园长廊人物彩画第二区:
第二区:留佳亭(含)向西至与对鸥舫相通的长廊之前;长廊共23间,绘画24幅。

图1【留佳亭内东】: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叙述了一个神奇动人的故事。大约在东晋时期,有位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天外出捕鱼,迷失方向,茫然中来到一片桃树林,桃树林中间有一条溪流,溪流两岸芳草碧绿,桃花缤纷,渔人非常诧异,他顺着溪流继续向前划去来到了溪水的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个洞口。渔人离开船,走进洞中,只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变得敞亮起来。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村落,这里土地平坦,房屋整齐,良田沃野,流水潺潺。田间小路阡陌纵横,山中桑竹郁郁葱葱,时时传来鸡鸣犬吠之声。人们在田间往来耕作,穿戴也不同,老人和孩子面带笑容,安然自得。
一位老人看到渔人大吃一惊,问从何来,并热情要她去做客。杀鸡备酒,款待渔人。村里的人听说来了外人也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祸,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宁静安详的生活。他们还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还曾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他们都感慨万分,纷纷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几天后,渔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外边的人说。
渔人从桃花源出来找到渔船,沿原路返回并做上标记。回到郡里,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神奇见闻。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那个仙境般的桃花源。一路追寻标记,还是迷了路,再也没能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清代画家任预根据这个故事绘制了《桃源问津图》,长廊的这幅图就是临摹了《桃源问津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31
 这幅沈燧所作《桃源问津图》绘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图,图中渔人登舟入桃源,源里之人见而异之,扶老将雏立而问答之情景跃然纸上,画面用笔飘逸灵动,反复点染不致厚腻,设色古雅清淡,人物造型生动中富古拙之意,观赏之令人有目不暇接、处处生趣之乐,洵为佳作。此作款记“己巳小春”之作,则当是1929年,沈燧三十九岁所作。沈燧四十二岁壮年即卒,若假以天年,必当更有大成。
  沈燧画作远法改琦(七芗)、华嵒(玉壶外史),近师潘振镛。前人评改琦画作云“笔姿秀逸”,评华嵒画作云“笔意纵逸跌宕,粉碎虚空,……机趣天然”,评潘振镛作云“风姿绰约,修洁雅淡”。种种风貌,在沈燧的画作中都隐约可寻端倪。故此作署“拟玉壶外史(华嵒)画法”,绝非虚言。
  潘振镛书法恽寿平,而沈燧此作款书亦明显带有南田风韵,可见其书法所学,亦与乃师一脉相承,飘逸绰约、温雅精润,与画风同调相和。

《桃源问津图》绘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图,图中渔人登舟入桃源,源里之人见而异之,扶老将雏立而问答之情景跃然纸上,画面用笔飘逸灵动,反复点染不致厚腻,设色古雅清淡,人物造型生动中富古拙之意,观赏之令人有目不暇接、处处生趣之乐,洵为佳作。此作款记“己巳小春”之作。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是文人画家乐于表现的题材,由此,《桃源问津图》成了后世的一个吉祥题材,历代大家赵孟頫、文征明、仇英等人都曾有《桃源问津图》遗世。汪琨此帧《桃源问津图》即由师法文征明而来。作品取直幅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描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的情景。渔人已经舍舟登岸,渔舟荡漾于桃花溪中,山势左右相连,没有空隙,为上段桃源里与世隔绝的环境打下了铺垫。上部描绘桃花源中的景象,良田美竹,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男耕女织的祥和状态。渔人从桥上走入村中,男女老幼惊来相迎。远处青山环绕,白云缥缈,人间仙境,跃然纸上。
汪琨以青绿法表现“桃源问津”的主题显然是十分相宜的,红绿相间,春意盎然的画面与主题极为切合。青绿山水,要在清新明润而不能浮艳脂腻。就技法层面而言,通常画家以淡赭石打底,再以极淡的汁绿、石绿层层罩染,方能取到朗净明丽的设色效果。此法古已有之,当代大师吴湖帆曾细研古人之作,认为古人大青绿法有时施色多达七、八层,可见其中决窍。
汪琨此作,青绿施色亦至少在三层以上,因此才达到了色不掩墨,清新爽朗的效果。汪琨笔法不尚纤巧,而是沉着有魄力,正如他在此画的题款中所说:“青绿一法,在能寓健于秀,不专以工致见长。”这个“健”字,正是他所追求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用笔铿锵,落墨大胆,虽为青绿,而不病于浮华,这一点是他的独特和成功之处。汪琨此作取法赵孟頫(鸥波)、文征明(五峰),专取其神,未斤斤于形迹,前人谓其善于摹古,良非虚誉。
第2个回答  2012-07-31
长廊画中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绘制的彩画
第3个回答  2012-07-31
沈燧所作《桃源问津图》绘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