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的尾巴发黑 该怎么办?

用黄粉没有作用 水质应该没问题(每次都暴晒24小时)

鹦鹉鱼黑斑病:鹦鹉鱼变黑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换了黑斑病,黑斑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

发病原因: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受到感染。所以在捕捞、运输时一定要小心一点,放养新鱼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的发生、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毒。

水质保持清洁以隔绝水霉菌的生长,这样可以防止此病的发生。

扩展资料:

鹦鹉鱼在热带海洋的珊瑚礁中生活,它们身上有美丽的斑谰色彩,就像鹦鹉五彩的外衣,是观赏价值很高的一种鱼类。

其体形近似球形或卵圆形,背圆、尾鳍发达,全身几乎血红色,长著可爱的三角嘴,总似笑不合口, 因此深受鱼迷们喜爱。

鹦鹉鱼对珊瑚礁的健康成长贡献巨大,因为鹦鹉鱼一天90%的时间都在吃依附在珊瑚礁上的海藻。除此之外,鹦鹉鱼还会排泄出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现在大都是采用裸缸养鱼,裸缸的好处是清理很方便,污物不容易堆积在缸底。但由于缸内缺少硝化菌自清能力有限,如果鱼的密度大喂食多,又不能及时吸取鱼便的话,许多时候水体都很容易混浊的。也由于鱼的BB得不到硝化菌及时的分解转化,使得缸里的氨氮物质超标,鱼很容易有病甚至死亡。永清过滤系统,通过在缸内的生化网板及底砂大量地培养硝化菌及时分解处理鱼便,而在网板下产生定向水流把脏东西引导到抽水口被抽出。从而保持水体稳定和清晰,使鱼健康而少生病,并可根除鱼缸长青苔、绿藻。百度永清过滤了解一下。这系统有自动清理缸底的功能。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29
体内外寄生虫 2惊吓 3水质骤变(PH值改变)4水质环境不良 5细菌 6下药
1体内外寄生虫:这是最好解决却又最难避免的,一般虫体或虫卵随活饵或水草,沉木进入鱼缸,另外,鱼本身可能携带虫卵,处于潜伏期,当进入新的水质又适合虫卵的孵化时爆发,进而繁殖。水质不会有变化。一般发黑情况不稳定,部分鱼拒食;行为表现为:常在硬物(如:加热棒,假山,缸壁等)刮蹭,抖动,鳃盖开合频率加快,呼吸逐渐困难;中后期,体表因发炎,往往伴随大量黄或白色的粘液;常可见肛门处呈白色拖粪状,有时有成虫或虫卵随粪便排出。彩们聚成堆,反应正常,会躲避。*后的恢复,看鱼体质和饲主发现的早晚。
2惊吓:水质无变化,常因人为的捕捞,换缸,造成窜缸。大部分彩会发黑,短时间拒食。行为表现为:聚成堆,反应正常,会躲避,*后恢复好。注意,不要造成外伤,以防细菌侵入。

3水质骤变(PH值改变):常是从鱼场或鱼市买鱼回来后,未加注意,直接入缸,或是彩到繁殖期,调PH值过头(一般极少发生),造成中毒;一般水温和硬度的改变少见。行为表现为:彩聚成堆,反应正常,会躲避,缩鳍夹尾,发黑情况严重,*后恢复视鱼体质,容易造成死亡。
4水质环境不良:一般极少发生,因长时间未换水,水质偏酸,亚硝酸盐,硫化氢及有机物浓度过高,多数彩拒食,聚成堆,缩鳍夹尾,呼吸急促,斜躺缸底,反应迟钝。常会造成大量死亡,*后恢复视鱼体质。
5细菌感染:通常为水质环境不良后的并发症。开始无明显表现,随病情加剧,开始离群独游,决食少动,反应迟钝,无精打采,鳍条充血;中后期鱼鳍破损,眼球混浊直至脱落,斜躺缸底,一部分菌群常会引起“黑死病”,死亡率极高。
6下药:水质不稳定,随药量的变化而变化;吃食情况和鱼的反应因药物和其浓度的不同而无法一一说明,常因用药期间造成鱼体发黑,注意药量可避免不毕要的损失,一般,有求食欲可视为危险期过去。
第3个回答  2012-08-05
那是鱼体的黑色素在作怪,你只要保持不断氧,保持恒温,保持水质,保持饲料的高效稳定,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然消失,不要下乱七八糟的药物,是药三分毒,且治标不治本,建议去周边养鱼爱好者及鱼店看看人家是怎么运用硝化细菌打造完美水质的,会对你在控水上有帮助。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现在大都是采用裸缸养鱼,裸缸的好处是清理很方便,污物不容易堆积在缸底。但由于缸内缺少硝化菌自清能力有限,如果鱼的密度大喂食多,又不能及时吸取鱼便的话,许多时候水体都很容易混浊的。也由于鱼的BB得不到硝化菌及时的分解转化,使得缸里的氨氮物质超标,鱼很容易有病甚至死亡。永清过滤系统,通过在缸内的生化网板及底砂大量地培养硝化菌及时分解处理鱼便,而在网板下产生定向水流把脏东西引导到抽水口被抽出。从而保持水体稳定和清晰,使鱼健康而少生病,并可根除鱼缸长青苔、绿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