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观察和积累材料的能力

如题所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观察和积累材料的能力
众所皆知,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将对他们以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素养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首先: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评议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进行思想交流。其次: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随时迎接挑战。再次: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养。最后: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可见:新世纪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而最突出则表现为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诵读优美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语言内容。因此积累语言已成为语文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先决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曾经说过:读书应该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人生。就作文而言,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更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就目前的情形而言,学生在积累生活这方面并不富有,这样就使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字材料。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博大精深,他们是很难消化和吸收的。淡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就削弱了他们积累语言的欲望。从而影响了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扩展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帮助他们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在无形中积累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2、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应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众观这么多年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采用的都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就会不停的讲,岂不知道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违背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首先:在语文教学时要在熟读上面下工夫,淡化内容分析,在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以及一些优美句子上多化时间让学生背诵。其次: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在的教材而言,不论是说理的寓言故事,还是优美的散文以及含蓄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而教材要求背诵的不多。而我认为应该增加背诵量,从而使学生在背诵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最后让学生在一些古典诗文中积累语言,同时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文时,毕竟和现在我们所处的意境不同,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不学诗,无以言”。而现在整个语言环境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众传媒占据了学生的文化生活空间,如果不适当引导,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古典诗文,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还要赋予古典诗文以新意,注意联系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还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要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背诵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博览群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3、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而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记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应用语言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增加学生作文的密度,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象学数学一样,天天练。如每天的日记,要认真写,不能敷衍了事。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如;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一一些优美的语言以及名言警句,抑或是一些古诗词句等等,这样就比让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生活、诵读和写作这三个方面。都是以语言积累为重心,再加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语言一定会丰富起来,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会培养起来,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